幼儿老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最常见在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开发幼儿在智力,让伙同在教学活动更加在有趣,其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是用的较多的一种形式。本课题通过采取观察法、访谈法等主要研究方法,描述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答”的策略。本篇^文档将会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
(二)“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将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激发联想,使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递进、上升,并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把学习者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大班语言《爸爸和我一起玩》“小松鼠在干嘛?为什么挖洞?小松鼠尾巴有什么变化?”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导致孩子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突然提出某个问题,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脉络,造成幼儿思维断层
二、回应的策略
一、利用拟人化的形象激发托班幼儿活动的兴趣。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如:“迪西跌倒了”,孩子们知道了迪西是因为自己洗手时把水弄到地上才滑倒的以后,都赶紧对迪西说:迪西你别哭了,我不把水弄到地上了”。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小朋友和天线宝宝学习洗手、甩手和擦手,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
二)、有趣的示范引发幼儿积极模仿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如此象洗手、进餐、擦手等都是通过这样有趣的示范下使幼儿学会的。
三)、亲身的体验提高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孩子长到两三岁便有了“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动手操作使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了。
二、利用游戏化的情境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发托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美工活动涂色、粘贴时,先给幼儿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快过节了白菜宝宝没有新衣服怎么办呢?幼儿就会积极的想办法给白菜宝宝穿新衣服;描线和画线条时,告诉幼儿说:笔宝宝要开汽车了;还有在户外活动中的小兔子乖乖、运白菜和小小游乐园等让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就会特别高。
二)、拓展游戏情境激发托班幼儿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孩子在开汽车的游戏中,开了一会没兴趣了,教师就可以着急的对幼儿说:我有很多的白菜宝宝运不回去请大家帮我一下好吗?幼儿就会很积极的投入到这一情节当中运白菜,还把白菜主动运到各家各户。
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的到发展的,墙饰又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置了能够与幼儿互动的环境。
总之,只有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有地放矢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提供适合于幼儿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使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