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18年6月为止,中国互联网用户数为8.02亿,网络普及率近60%,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88亿。由此可见,我国已跻身互联网大国的行列。 近年来,微博、微信、论坛、网络新闻和网络日志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传播力量,不断更新并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公共发言平台,社会已进入“人人手中都握有麦克风”的时代。再加上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互联网也就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当民众发出的意见和言论在网络空间不断积聚,也就形成了海量而错杂的网络舆情。这一方面有利于民众更好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让舆论监督的作用得以施展,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却也为政府的综合治理带来了隐患。 在当前社会的转型作用下,反映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的突发公共事件层见叠出,因其多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每次爆发都会引起民众的强烈关注和参与。为了满足好奇心,公众会利用各种途径获悉事件的原委和发展情况,并参与有关讨论。此时,网络平台的重要地位就得到了凸显,民众的各种观点在此汇聚,而网络的低门槛又便利了失实虚假信息甚至是谣言的传播,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破坏舆论环境,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日益增多的网络争论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舆情就会不断发酵,很可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负面影响。负面信息不断传播也可能破坏政府形象,甚至可能触发现实中的另一轮群众性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理是否得当,事关政府管理成效能否令人满意,事关公众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事关改革发展大局能否保持稳定,互联网因此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舆情也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目标。 一、应对原则 1. 加强预防 政府最有效的危机管理职责是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治疗。正如David Osborne所说, “有预见性的政府用少量钱来预防,而不是用很多钱去治疗”。在突发公共事件刚刚发生后的网络舆情潜伏期,地方政府应提高警惕,在处理事件的同时监测舆情状况,预测民意发展,把握最佳应对时机,从源头上粉碎舆情危机。 2. 第一时间 此处的第一时间并非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时间点,只是强调政府在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回应。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为自身争取话语主动权,还可能改变网络舆情的走向。因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还未成型,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也来不及歪曲事实、策划谣言,所以此时政府的公开解释,便很容易成为舆情发展的灯塔。在此可以借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所提倡的“黄金4小时”原则,即政府要在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妥善处理互联网舆情。 3. 公开透明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简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地方政府 应对 突发 公共 事件 网络 舆情 思考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