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及性格的影响
我是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有感而得的观点,主要是阅读了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和罗纳德·理查森《超越原生家庭》这两本书,而得到的自己的观点。《原生家庭》中介绍了原生家庭主要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以后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不健康的家庭体系的影响会代代相传。《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帮助我们摆脱过去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在自己的新家庭中过得更加幸福让下一代更加健康成长。
我的观点观点: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令大部分人痛苦一生的性格缺陷,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幸与缺失。
在一个原生家庭中,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严重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及性格的形成。在争吵的家庭中和在相处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两个孩子,长大后,完全不同。孩子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安全感?以至于长大后的性格?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会让子女感到自己的独特。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打个比方说吧,比方说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无论多努力多优秀都很难得到鼓励和赞美,而做错了事就很容易受到惩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就会变得没有信心和没有勇气,做事小心翼翼,对自己要求高,但是同时也延续了父母的处事方式,对别人的要求也会高。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在婚恋上遇到困难,遇到喜欢的人没有勇气没有信心接近,跟别人在一起后在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要求太高也会让对方觉得很累从小常常有的负面情绪是什么?从小最需要的而没有得到的满足是什么?
四种类型的儿童心理:退缩型,恐惧型,矛盾型,安全型。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有多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就是诠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多大影响的最准确的一句话,父母的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甚至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后来因发布内容过于戾气负面,该小组被删掉了,但是组内网友的真实家庭经历却令人触目惊心。
原生家庭对一个的性格和习惯培养,就类似于肌肉记忆,一言一行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都打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无论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坎坷,很多时候都在重复着父辈兄弟姐妹的行为,年龄越大回归原生家庭的特征越是明显,这是植根在血液中的。可以说,童年的阴影给人生造成的创伤是一辈子的。
原生家庭给孩子最大的积极影响就是爱。夫妻和睦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部分充满善良爱心、自信阳光、饱含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有人说,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则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一些问题包括:单亲(离异)家庭、隔代抚养、家暴、虐待、冷暴力等。
而暴力就是一个很容易被传下去的东西,那些小时候不幸被虐待过的孩子,长大后虐待自己小孩的风险就高过普通人群。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肯定会有“童年阴影”,而且这些阴影不但会伴随着他们长大,而且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毁掉你童年的父母,他们自己的童年可能也被毁掉了”。这就是原生家庭代代相传的可怕之处。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是,成年人应该努力挣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而不是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投胎是个技术活,很多人没办法选择家庭。但在成年后,可以选择自我救赎的道路,重新塑造被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格,努力改变自己。尝试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把自己的路走好,努力并积极主动的创造新生家庭,把自己未来的生活过好。
从小我妈教育的的方式,不管是我讨厌的,还是认可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常常是自然而然地沿着老妈的方式与新的家庭成员对话以及相处。而新的家庭关系因此并没有像原生家庭那样融洽。因为不同的成员,不同的三观,总是需要磨合才能相处愉快的!所以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试着尽量现在新家庭成员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原生家庭的影响。新的生活,新的家庭关系,需要用心经营,已经成年的我们就应该学会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好影响,而不是一成不变,被坏习惯牵着鼻子走,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拥有新的生活,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终究都会长大,会成为下一代人的原生家庭。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放下原生家庭的负担,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及性格的影响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