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的研究 [摘 要]小学教师课堂上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与调控。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主要从评价方式的主要分类、重要性分析、重要策略等方面去研究,不断激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二期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切实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个性方向上充分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正确的教学决策,切实改进教学。” 然而,小学教学中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把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引导到终结性结果上,强调内容与标准统一,被评价对象标准无差异之分,缺乏“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方法单一,强调评价方法都以终结性试题评价为主,且评价结果呈现仍多沿用百分制评定,缺乏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主体单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一主体评价,缺少多元的综合评价;过程单一,强调学习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学习水平测评,缺乏学习情感与价值观的测评;“为评价而评价”,忽视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长此以往,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与创造,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构建评价内容与标准的个性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情感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实施新的小学教学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一、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的主要分类 (一)激励式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徐隹德,“动力来自于激励”,《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年3卷1期,67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但也要遵循相应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2、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3、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4、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根据一定的科学性。 (二)接纳式评价
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的研究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关于白云小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情.. | 下一篇:浅谈拼音教学的方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教师 激励性 评价 研究 | 2020-10-21 10:07:09【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