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11—20各数,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一、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二、根据“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表达和思考中认识10个一是1个十。再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后,通过观察使学生感悟到“10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从而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在理解了之后再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的过程表达出来,整个过程扶放结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强化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如:师:“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生:“一捆铅笔就是10枝”,“一包火腿肠就是10根。”……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吗?”生:“尺上、数学书上。”师:“观察尺上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它们相差1。”……在初步感知了“11-20各数”后,说一说自己平时所见过的这样的数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