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备课能力与高效课堂关系的研究(二)
单元备课过程中,中心发言人要广泛搜集信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知识点的定位,揭示知识的实质,总结概括规律方法,习题要精选,新颖而且针对性强。在通案形成过程中,备课组的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学习和借鉴。备课组成员,要相互团结,加强合作,形成一个研究氛围浓厚的团体。
教案是备课的标志,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的抓手,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案的编写有通案和个案之分,通案是以骨干教师,中心发言人为主,全体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个案以通案为蓝本,结合所任班级学生的基础能力情况,设计的个人课时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要有适当的教学反思。
②编写学案
学案为学生学习使用,不等于教案,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而且每节课一个教案。为保证备课授课质量,学校要通过期中、期末集中检查和平时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案检查的力度,通案和个案区别检查,通案为中心发言人教学个案可以打印,非中心发言人只检查个案,个案必须手写,以避免个别教师,不积极参与研究,又没有经过深入思考,拿来用之,造成课堂效果不佳的问题。更不允许网上下载教案,应付检查。
二、提升素质与高效课堂
1、思想观念的转变
(1)树立课改理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的。20世纪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而我国实施的课程改革就直接建立在建构主义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之上。
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既建立在西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之上,又建立在当代我国发展需要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系统的课程改革体系,作出了许多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我们要树立课程改革的理念,还须从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需要和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并通过把握和理解课程改革的体系和规定,来明确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以交流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以动手的机会,依靠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与我们教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基于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基本素质的提高
(1)专业文化素质
历史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是历史教师区别于其他各科教师知识构成的基本出发点,历史专业文化素质的研究包括专业知识构成质的要求和量的规范,力求历史基础知识系统而扎实。其专业知识构成中包括中外通史、史学理论;有关断代史、专史、地区史、国别史的基础知识;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新信息和新成果方面的知识;历史文献、古汉语等方面的知识;考古学、文物保护、中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等,这是历史教师素质建构的核心。
(2)教学能力素质
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历史教师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任务。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包括: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备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辅导学生学习能力;批改作业能力;对学生考查、考核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等。其中课堂教学能力居教学能力之首,它由历史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组织处理教学资源能力、教学机智等构成。教学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历史教师素质建构的关键内容。
(3)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职业长效性、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和历史知识本身内容的教育性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师“教书育人”,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的素质,这是教师职责之所在。教育能力的素质结构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运用教育理论于实际的能力;组织开展班集体工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能力;结合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教育的能力。教育能力是历史教师素质建构值得重视的内容。
(4)科研能力素质
随着史学研究及历史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历史教师为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研究两个领域,而后者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历史教师科研能力的素质结构由吸收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输出信息的能力组成。其中,吸收信息是历史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素质是提高和优化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5)技术素养
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迅速加快,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地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术,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一切媒体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制成生动、形象的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更能由此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由此可见,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根据新课标新考纲,更新素质教育与高效教学的新意识,扎扎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的观念,平时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为每一节高效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历史教师备课能力与高效课堂关系的研究(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