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二)
【答案】B
【解析】做此类选择题,要特别重视材料的来源,从材料的出处我们就可以还原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是值得关注的出题点。具体到本题,从材料的来源《后汉书》可以得知考察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
四、重视转折词
在材料型选择题中,转折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当然转折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前边所述内容的完全否定,必须依据题意具体分析。
1、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典型题例】“(光荣革命)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善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材料的实际主张是
A.反对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B.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D.学习英美不如研究中国
【答案】B
【解析】仔细审题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肯定前一部分内容,而否定后一部分内容。具体到题中所述,也就是肯定转折词“而”之前的英国“光荣革命”及其进行的制度创新——君主立宪制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却否定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所以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应为B项。
2、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典型题例】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描述的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中体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学生容易受“三权鼎立”的干扰而误选为B项,但是如果通读材料,第一个“而”之后说“人主总之”,“人主”也即国王,第二个“而”后说“政府代之”,从以国王为代表的政府就可以判断出是在描述君主立宪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五、注意过于绝对性的词语
在选择题当中,如果碰到过于绝对性的词语,就要加倍小心了。要认真考虑题中所述的内容是否真的是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如果在程度上没有达到绝对的状态,就要首先排除掉。
【典型题例】斯大林在《在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中写道: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矛盾极其尖锐
B.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C.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路德改革的宗教在德国取得彻底的胜利
【答案】D
【解析】做选择题审题是关键,本题要求学生找出不正确的选项,千万不能误认为是选择正确选项。此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尽管在德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非是彻底的胜利。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以入选。
六、最佳型选择题
最佳型选择题是最常见、出题频率也最高的题型。此类题目的特点是在答案的备选项中,所有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这类题型多有“最主要”“最准确”“最重大”“最根本”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出现,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型题例】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家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9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会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使以承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所以B项正确。
当然,做历史选择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进行归类总结,梳理解题方法,概括解题技巧,只要学生具备了对知识的准确再现能力、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推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迁移、提升能力,运用排除、比较、知识再现、演绎等方法,做起选择题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准确无误了。
【参考文献】:
1、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出版社,2006年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浅析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