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持续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 相对于实践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西方理论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学者主要是界分服务与服务贸易的内涵与外延,从经验实证分析方面评价服务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之后,西方学者逐渐转向商品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研究。从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看,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集中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分析,争论的结果是服务贸易中存在比较利益,只不过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不同,因而需要修正比较利益模型。虽然坚持比较优势“不适用论”者试图建立独立的服务贸易理论体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内。另一方面则将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引入服务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对服务贸易的解释力要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适当的政府干预可改变市场本身运行的次优状态,由此而来的结论是,比较优势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对服务贸易格局的判断,而不完全竞争理论更符合服务贸易模式的客观现实。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可以推动服务业技术标准化和服务综合化,从而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业贸易竞争力的形成。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一1980年。这一时期服务业增长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水平,增速低于工业,年均增速为9.1%,比工业的年均增速低3.1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1981一1989年。这一时期服务业开始出现加速发展之势,其年均增速13.4%,比工业和GDP分别高3.2和3.5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为1990一1999年。这一阶段服务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速趋缓。按不变价计算,服务业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反而下降,以1990年的价格计算,服务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31.3%下降到1999年的28.4%。1990一1999年,服务业年均增速8.5%,比工业增速和GDP增速分别低4.4%和1.2%。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加入WTO前后几年,我国服务业如沐春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在14.8%以上,比工业和GDP增速分别高4.4和6.3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达1 0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九大贸易出口国,其中,服务贸易出口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二) 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总量分析
在全球贸易快速发展和中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支持下,中国服务贸易克服了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 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大关,达到 1020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 9 大服务贸易国,首次进入世界前 10 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或收入)4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 2.7%,成为服务贸易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列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第 9 位;服务贸易进口 ( 或支出 )5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的3.2%,仍是服务贸易进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列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国第 8 位。
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我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底的2.9%上升到2001年的4.3%,2005年将达到6.5%左右。另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占世界服务出口的2.1%,居世界第12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占世界服务进口的2.5%,居世界第10位。
2、结构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其中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1982年的8.4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74.06美元,2004年上半年的106.47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32.06%、37.25%、40.36%,最高时达53.71%(1999 年),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与此同时,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力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服务业有较大的增长,上述三项,1997 年的出口额为4.849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的1.97%,2004 年上半年出口额为22.482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的8.52%。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管理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出口比重很低,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为外商所占。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3、竞争优势分析
(1)出口实绩比率测算法(RAC)
为了反映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可借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其进行测定。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指数(RCA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是美国经济学家Bela Balassa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数,它可以定义为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用公式表示为:RCAij =(Xij/Yi)/( Xwj/Yw)
其中,Xij表示i国j种商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种商品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商品出口额。在服务贸易中,Xij则为i国服务贸易出口额,Xwj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其他符号的含义不变。如果RCAij>l,说明i国家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RCAij
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8个经济体模型”的RCA指数)
国别
年份
中 国
日 本
美 国
法 国
德 国
意大利
荷 兰
英 国
1992 0.4793 0.6400 1.4117 1.4310 0.6884 1.2479 1.0981 1.2348
1993 0.5214 0.6412 1.3948 1.4799 0.7072 1.1546 1.1385 1.2083
1994 0.5961 0.6615 1.4180 1.2420 0.6718 1.1033 1.1689 1.2260
1995 0.5721 0.6867 1.4135 1.2049 0.7026 1.0834 1.1225 1.2502
1996 0.6084 0.7345 1.4088 1.1605 0.7102 1.0491 1.1261 1.2188
1997 0.6014 0.7344 1.3879 1.1262 0.7000 1.1051 1.2000 1.2720
1998 0.5842 0.7207 1.4124 1.1122 0.6745 1.0979 1.1880 1.3504
1999 0.5645 0.6471 1.3790 1.0864 0.6453 1.1329 1.0708 1.3254
2000 0.5672 0.6824 1.4223 1.1290 0.6905 0.9918 1.0642 1.5200
2001 0.5636 0.7290 1.4016 1.0948 0.6739 0.9714 1.0474 1.4399
^^文档来源:根据《统计月报》、《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