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无论服务贸易的形式如何,它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移动密切相关。
(4)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中没有显示,所以对服务贸易的监督管理比较困难。
(5)服务贸易是劳动活动和货币的交换,不是物品和货币的交换。
(二)发展特征
1、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决定优势。
首先,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 年,美国位居全球十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地区)之榜首。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呈整体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壁垒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如在电信领域,美国已允许外国世界各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企业持有100%的股权,欧盟也开放了基本电话服务市场,并对雇用人员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标准。
2、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发展。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较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但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约为9%。
3、国际分工基于各国的竞争优势
不同国家在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上处于不同地位, 同时也使不同国家在服务贸易利益分割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是各国发挥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服务贸易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动性等特征, 构成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但绝对优势并不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的唯一因素, 从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是劳工的输出、运输服务等, 战后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电讯、金融、运输、旅游以及各种信息产业、知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 , 服务业加快向这些领域的扩展, 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服务贸易理论综述
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阐明了著名的“看不见之手”机制,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2年提出,即使不同地域之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产函数并无不同,但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互利的贸易。
2、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90年代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的超越。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在其“钻石模型”基础上构建的,该理论将国家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归结到四大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外加机会和政府因素,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在宏观方面,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在创设有利于竞争的环境,形成产业集群,以及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培训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或缺作用。在微观方面,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受该国企业的经营者目标,经营者和员工的责任感等方面影响。他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根据他的理论,一个国家要促进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把握好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3、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 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