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生产大国,贴牌生产、代加工、组装等在过去的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历史上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深思自己白白“为别人做嫁衣”这么多年的同时,为什么不再想想,这同样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拥有各类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验,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我们了解国外成功品牌的成功之道、产品特色以及生产技术,我们拥有多品类的生产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优势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为我们真正的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优势。依靠开发和生产经验,凭借成本优势,实现产品的创新和品牌的延伸。也将成为我国出口品牌的又一发展战略。
从2008年到2010年,近三年时间,我国连续经历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和上海世博会三大利好主题。其中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在奥运会期间,全球各大知名品牌和民族企业均纷纷抓住机遇,在这世界瞩目的盛会上表达了品牌新的品牌理念,有效的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知名度。2007年4月28,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白电赞助商,海尔集团也举行海尔中央空调进奥运场馆的启动仪式。对于海尔,自2005年底中标第一个北京奥运项目———青岛奥运帆船比赛中心空调配套项目至今,该集团中央空调已中标17个奥运场馆中央空调。而包括“鸟巢”在内的17个北京奥运场馆的中央空调配套项目中,近40%为海尔全变多联中央空调。这无疑是让世界了解品牌的最好时机。可以说,三大主题将引领中国品牌新一轮的提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中国品牌发展的重大课题。
4、谨慎处理品牌危机和国际合作,学会放弃再重生
金融海啸之下,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资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民族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领域。“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业陷入巨大危机,包括蒙牛等国内龙头企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这恰好给了外资机会。国际投行们表面上放出唱空奶业的报告,实际上逆向操作。国际资本对奶企的“围猎”已然开始等等,中国企业在寻求迅猛发展的同时,亦应冷静的对待每一次深沟险壑。创名牌不易 , 保名牌更难。企业应当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品牌。当企业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 也要先充分考虑寻求国际的法律保护 , 商标国际注册是寻求商标国际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有效途径。按国际惯例 , 商标专用权具有地域性, 为了取得国外的保护 , 就需要到国外进行注册。目前到国外注册既可以通过《马德里协定》或《马德里议定书》办理国际注册 , 也可以办理逐一国家注册。除此之外, 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不正当的品牌竞争 , 我国企业必须善于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有关的国际公约 , 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为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不少中国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一位长期跟踪投行资本运作的人士告诉记者,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想办法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和控制该企业。或许,放眼全球,中国已是全球资本最好的“避风港”。不过,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需要吸取各类教训,审慎而行,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而掉入“陷阱”而丧失控制权。“美加净”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现在 “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 企业要做大,扩大的资金要解决,我们并不排斥与强者的合作,达到双赢。但教训是惨痛的,我国的企业在合作中需更加谨慎的处理合作关系。
作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只有了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固有的业务模式在长期的努力中已经为其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新的商业模式的拓展势必会影响的原有的业务、盈利等体系。这时候,就需要企业拥有敢于放弃的勇气。就像柯达当年也曾创建了神奇的胶片业务,但为了将人才和各种资源投向数字成像业务,依然忍痛舍弃了原有的业务,才使之在新的业务领域更快的发展。我们不是要做历史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势必要淘汰陈旧的,发展更新、更加顺应市场的业务。2005年联想集团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根据收购协议,联想集团将获得IBM公司著名的笔记本电脑商标“Think”以及IBM品牌的5年使用权。但从2006年开始,联想为大客户定制的笔记本已不再使用IBM的标识。2007年,更是把赞助的F1赛车上的标记换成了ThinkPad。在这个放弃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联想并购IBM的目的只是借助IBM来拓宽自己的市场策略。联想没有很肤浅的借助IBM的品牌名声为自己换来短暂的利益,而对IBM无形资产、客户资源和商誉的获得,从而整合消化IBM后为联想品牌打造国际化路线铺路垫石,可谓是一个明智的放弃。
我国是生产大国,我们的生产型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重新进行自我的定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细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并有效的整合国内外资源,成就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发展之路。
5、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为品牌价值加温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另一方面来讲,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企业的社会形象、声誉和企业的诚信、品牌一样重要,有社会公信力的企业,更易被消费者所青睐。企业要获得成功,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样,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司的政策和措施应促进公司内部的和谐,公司的战略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和社区的和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重视节节攀升,而日系企业的表现一直稳步前进。
据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公布了其评选的全球前500名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榜单,日产汽车名列汽车制造厂商排行榜首,另一家日系汽车厂商丰田位居第二。丰田从企业一起家就秉持“为创造富裕社会做贡献”的理念,就是要“为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丰田汽车为环保大计,从替代能源方面准备了多样化的应对措施,除了混和动力之外,丰田在极力开发电动车的基础上,将于7月成立专门的电池研究部门,进一步推进燃料电池车的开发。“造出加满一箱油能环游全世界的车,越开越让空气变清新的车,从不出事故的车,从不伤人的车,开了能让人变健康的车,是我的梦想。”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的丰田汽车社长渡边捷昭,在2008年6月11日东京举行的丰田环境论坛演讲的末尾,令人动容地勾画着他自己的造车梦想。针对“替代能源”、“减排CO2”和“防止大气污染”等几大汽车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和能源难题,丰田制定了详细的环保、能源应对规划。
我们从丰田的身上不难看出,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本身对自我更高的要求,同时该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将随着这种社会责任而深入人心,获得企业最高的商誉,品牌价值节节攀升。据统计,2007年,丰田全球产量为853万辆,与1990年的489万辆相比,增加了将近1倍,国外生产基地也大幅增加,由1990年的14个国家、地区的20个基地,发展到现在的27个国家、地区的53个基地。”同时,丰田的品牌价值也升至320亿美元,排行全球知名品牌的第6位,充分的体现的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社会责任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可以借助增强软实力的工具。企业要从过去强势的、掠夺式的成长,转变为追求企业、社会、消费者、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多方共赢的局面,“软实力”和“硬实力”完美互补,互相增长,才能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稳。
(2)国人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企业的发展仅仅凭借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与长虹和海尔同时发展起来的韩国的LG和三星,人家从民族品牌成为国际品牌只花了短短二十年,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和维护。作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掌管着韩国人出生所在的医院、安家落户的公寓、甚至死亡后进的停尸房。在三星下属企业中,三星电子最为出名,是全球顶级液晶显示器和内存芯片厂商。三星集团2006年销售额为159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三星集团及其近60家附属公司在韩国出口总值和股市市值都占据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
相比较我国民众对国产品牌的态度,真的可以令民族企业寒心。我们需呼吁全体国人大力维护和支持我们的自主产业,使其发扬过大,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国人才会在世界昂首挺胸!
综上所述,我国出口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破在眉睫。我国加入WTO以后,“经营的跨国化、资本的国际化、战略的全球化,已经使品牌竞争完全进入到国际化的历史新时期。任何一个品牌,即使是在国内市场上,所面对的也同样是国际品牌的竞争,品牌已经进入国际竞争时代。品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面对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努力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注5)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与发展同在,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新的机遇,企业以发展为主题,以品牌为依托,通过品牌来引领创新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对企业品牌建设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的民族企业,出口品牌定将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引文注释:
(注1)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3页。
(注2)李本辉、邓德胜:《企业营销策划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204页。
(注3)李光斗:《品牌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14页。
(注4)李光斗:《品牌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49页。
(注5)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41页
参考文献:
1、李本辉、邓德胜:《企业营销策划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2、李光斗:《品牌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徐晓东:《成功做品牌--品牌建设难题全破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1版。
5、张树庭、李艳丹:《有效的品牌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6、盘和林:《哈佛品牌战略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国家商务部:《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我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研究2(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