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增加贸易额、利用外资、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严峻考验,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的出现,限制了从我国进口商品;劳动力比较优势进一步丧失,人民币升值,进口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又抬高了加工贸易的成本,另外,我国加工贸易利润低、技术水平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污染环境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加工贸易迫切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扭转局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我们要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才能促使加工贸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继续发挥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正文】:
我国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兴起以来,经过30多年的风雨取得了巨大发展,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如今已经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一半。加工贸易涉及我国大部分产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势。如何实现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让其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国际上立足,已经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逐步透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加工贸易进行深层的分析和探讨,使其获得成功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2位(2011年末),其中出口额跃居第1位,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其中,加工贸易已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发展方式,其发展呈不断扩大趋势,纵观其发展历史和特点如下。
(一)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我国自1981年起,开始发展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吸收外资主要以港澳地区的外商投资为主,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简单加工为主,如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以香港与广东等内地“前店后厂”的形式进行合作。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抓住机遇,把发展加工贸易与引进外资联系起来,实行鼓励政策,使我国承接了亚洲“四小龙”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部分欧美日企业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进入我国。
第三阶段,90年代初,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加快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将成熟的中间技术转移我国,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内容和技术档次出现新的特点,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超过传统产品。
第四阶段,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将其研发部门转移我国,其在华加工生产的链条向研发环节延伸,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和档次进一步提高,电子,通讯,计算机以及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东南沿海迅速拓展,跨国公司不仅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本,更开始重视我国的消费市场。
(二)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 发展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加工贸易方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装配业务。表1-1是我国2002-2010年对外贸易不同方式下出口额。由表1-1的数据可以得知,2002年到2010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始终大于一般贸易出口。我国加工贸易早期以来料加工为主,90年代初,进料加工出口额开始超过来料加工,此后差距不断扩大,到2010年,进料加工已是来料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6倍。
表1-1 2002-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贸易方式 单位:亿美元
贸易方式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总值 3255.96 4382.28 5933.26 7619.53 9689.78 12204.56 14306.93 12016.12 15779.30
一般贸易 1361.87 1820.34 2436.35 3150.91 4163.18 5385.76 6625.84 5298.33 7207.30
加工贸易 1799.27 2418.49 3279.88 4164.81 5103.75 6176.56 6751.83 5869.81 7403.30
1)来料加工 474.80 543.30 685.70 839.70 944.83 1160.43 1105.20 934.23 1123.17
2)进料加工 1324.60 1875.20 2594.20 3325.11 4158.97 5016.13 5646.63 4935.58 6280.17
其他贸易 94.82 143.45 217.03 303.81 422.85 642.24 929.26 847.98 1168.70
^^文档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2. 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以跨国公司为主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优化,技术进步效果显著。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从80年代的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的企业,再到当今的欧美跨国公司,从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当今的电子,电气设备,通讯,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投资进入高潮,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 区域分布以沿海为主,逐渐向内地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由东南沿海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部分北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个省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4%左右。然而,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内地投资设厂,例如:著名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已计划从深圳搬迁到河南建厂。
4. 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和对外投资方式。作为对外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