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汇率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四)
运用信贷资金的权力非常有限,在信贷计划“笼子”内不能越雷池一步。可不管怎样,这一阶段的改革还是宣告了几十年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结束,二元银行体制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基本制度框架。2.1994年至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国家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地位,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这次改革的初期,由于整个国家处于转轨阶段,仍存在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问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很难真正做到自主经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确保经济金融稳定,当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措施。一是进行财务重组。1998年,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资本金,使四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按1996年标准达到4%;1999年,将1.4万亿元资产(其中9800亿元为四家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二是改善内部管理。四家银行进一步强化统一法人体制,实行严格 的授权授信制度;国家正式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纳入对四家银行管理者的考核,实现了由行政评价向经济评价的转变。同时,较大规模地精简了机构和人员。三是强化外部监管。适应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离了人民银行对证券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人民银行专司对银行业的监管,集中精力监管银行风险。通过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银行内部也进行了多项改革,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银行经营绩效考核和风险内控机制得以初步建立。3.2003年至今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阶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从当时算起再经过5年的过渡期,到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给予外资银行全面的国民待遇(见表1-1和表1-2)。目前,外资银行已大步进入中国市场,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同一环境下开展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依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将难以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预示了进一步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紧迫性。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现代金融企业的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于12月30日通过汇金公司注资450亿美元。这为两家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2004年,两家试点银行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全面展开,银行业改革开始进入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论汇率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