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保险保驾护航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险切入点5
(一)从特色农业方面入手5
(二)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入手6
(三)从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寻找切入点7
(四)从农用机械入手7
(五)从农村干部入手8
(六)从农用机械入手8
三、创新保险方式,满足“三农”对保险的需求9
(一)产品方面的创新9
(二)创新营销方式和服务手段9
内 容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为农村办的一件大好事,保险业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保险应有的作用。本文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保险保驾护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次是针对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把保险切入点从特色农业,农民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用机械、农村干部等几个方面入手,使“三农”保险从易到难,实现农村保险可持续发展。再次是,为满足“三农”对保险的需求,提出了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保险创新,以满足农村保险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保险行业,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多种涉农保险,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险保障,是一门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保险保驾护航
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增收缓慢,社会保障水平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面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稳定。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首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对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作出了具体要求,把发展农村保险市场置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这是对保险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同时,也赋予保险更重的社会责任。保险业做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体,要从落实国家政策、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根据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活的需要,推进服务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县域农村、农户、农民的涉农险种,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分散“三农”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险切入点
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村更深层、更加复杂、关系到全局的发展矛盾,涉及到社会稳定、产业调整、粮食安全、社会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的问题,同时,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的工作,也是长期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方法,只争朝夕,找准突破口,解决农民所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做好长期打算,抓好长期规划。作为商业保险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也面对着农村经济薄弱,经济实力不强,财力有限等一系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保险不宜急于求成,全面铺面,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务院颁布的《若干意见》为准则,根据“三农”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农村保险系列中,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特点和要求,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从目前的情况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从特色农业方面入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农业生产具有比较收益低,(特别是传统农业生产收益更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先天弱势的特点,因此,很需要保险的大力支持。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还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而作为保险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保险方面各种^^文档缺乏,可借鉴的东西少,农业保险在短期内全面铺开难度还很大,因此,必须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农业保险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必须在特色农业方面下功夫,因为,特色农业具有规模较大,相对集中,经济效益好,政府重点支持的特点,在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缴费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有优势。以河池市为例,目前发展的险种主要有甘蔗火灾保险、烟叶保险、森林火灾保险、茶叶保险等险种。这几年,人保财险河池市分公司在烟叶保险、森木火灾保险方面偿试按“低保额、低保费”的原则承保,年保险费规范平均在60万元左右。由于业务规范较小,经营效益处在于不盈略亏的水平。从发展的前景看,2006年,河池市调整了农业结构,特色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计划烤烟种植面积12.46万亩,茶叶面积12.5万亩,甘蔗面积100万亩,如按烟叶每亩12元,茶叶每亩15元,甘蔗每亩3元计算保险费,那么,仅这三项特色农业年保费收入可达550万元,加上其他特色农业保险(如森林火灾)河池市的农业保险将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保险的保障职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入手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常年活跃在城乡之乡,分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各个行业,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有关方面统计农民工总数目前已经超过1.2亿人。由于农民工业从事脏、累、重、险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安全条件差,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这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对意外、医疗养老等保障有一定的需求,且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河池市为例,目前,河池市在外务工的农民多达76万人,而且每年以5万至7万人的幅度增加,如果按意外伤害保障每人每年缴纳100元的保费计算,仅这一险种,每年可收取的保险费达7000万元以上,健康险、责任险也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说,只要打好农民工这张保险牌,不仅能为务工农民提供切身保险,也是自身为抢占农村保险市场争取了主动。
(三)从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寻找切入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头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群众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有: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和安全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得到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大力支持。以河池市为例,2006年,河池市计划新开工“三农”建设重大项目32个,总投资15亿多元,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为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保险、建筑人工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等一系列农村保险业务提供了契机。
(四)从农用机械入手
农用机械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生产^^文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用机械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用机械在运行中受很多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意外事故,给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强制保险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保险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其经济补偿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保险业自身的发展。
(五)从农村干部入手
农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角色,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但由于通过选举聘用的农村干部在意外工伤、养老、医疗等方面没有保障,工作中受到打击报复造成的意外伤害和财产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一些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直接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作为保险行业,要从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入手,向农村干部推出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等有利于农村干部队伍稳定、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险种,保障农村干部的利益,推动新农村建设。这方面,人保财险平果支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作了尝试。当时,该公司为全县的农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每月从每名村干部的工资扣出10元作为保险费,村干部退休时,每月可领到三十元的退休金,这对稳定农村干部队伍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九十年代,这项业务移交给当地劳动部门办理。根据平果支公司的经验,笔者认为,只要采取合适的承保方式,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农村干部的养老保险还是可以继续开办下去的。这不仅有利于确保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在农村中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借助农村干部向农村兄弟宣传保险意识,增强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促进保险逐步进入农村大市场,为商业保险开拓新的业务发展。
(六)从农用机械入手
农用机械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生产^^文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农用机械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用机械在运行中受到很多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意外事故,给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也影响到农村的平安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保险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保险业自身的发展。
三、创新保险方式,满足“三农”对保险的需求
农村市场迥然有别于城市市场,无论从基本的经济社会状况,还是农村独特的金融体系安排,以及百姓的购买能力和对保险的需求,都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拿出适应其发展的创新思路。从目前情况看,必须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产品方面的创新
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就必须对农村市场进行认真分析,创新保险产品,使保险产品具有明显的保险保障功能,保险程度与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缴费能力相匹配。但从目前农村保险市场情况看,向农村提供的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农民可选择的余地小,不能完全农村保障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村保障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险要有所为,就必须加大农村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开展出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保障产品。
(二)创新营销方式和服务手段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各地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保险行业在营销和服务上,要因地制宜,有所创新。在营销方式上,要打破过去那种旧框框的做法,在做好直销业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力量,开展银行与保险、信用社与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与保险、电力与保险、农机与保险、邮政与保险等多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险路子。在服务方面,由于农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的个体化,因此,在业务开展中要善于总结和探索,为新农村建设开展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如:针对农村地区信息相对封闭的情况,向他们提供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服务。总的来说,要打破新农村建设保险“瓶颈”的制约,大力拓展农村市场,真正实现农村保险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彻底更新和转变对农村市场的旧有观念,充分关注农村市场,研究农村市场,根据农村特点,创新农村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代理方式等手段,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这样才能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保险业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有作为,就必须把发展涉农保险作为一种责任,把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发展的取向和源头,把服务作为一项和长期的事业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服务“三农”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保险的三大功能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吴晓慧、张巍、刘虹 《“三农”保险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保险》2005年9月
2、吴定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创新型行业,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2006年全国保险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