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2页
二、增加投资,建设基础民生工程。…………………………第4页
三、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第5页
四、打破行业龚断,促进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第6页
五、降低消费环节的相关税费,让利于民。…………………第7页
六、调整个税制度、降低贫富差距。…………………………第8页
内 容 摘 要
扩大内需,是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也是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所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我们这个外向型经济体国家而言,扩大内需不仅是改变经济下滑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经济实体转型(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的需要,扩大内需不仅可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降低发展过程的风险,同是扩大内需也是解决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一次重要机遇。准确地说,扩大内需,并长期保持内需的正向增长,将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及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关键一步。
关键词:扩大内需、收入、投资、结构调整、社会保障
扩大内需的途径研究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应对危机对国家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经济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国纷纷以反补贴调查为名阻止我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在出口不断下降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造成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百姓收入降低,生活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国内储蓄率仍居高不下,居民收入经过前些年的增长后有较高的积累。面对13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可以说需求潜力巨大,而如何激发国内需求,让老百姓将存入银行的资金进入社会,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平衡国际收支和经济转型的保障力量。
一、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内需需要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让居民有能力消费需要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收入的增长促进消费的增长。而让居民愿意消费得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力度,扩大保障面与保障力度,以防止增加的收入变成银行存款。
增加居民收入,应实现城乡结合。在城市,主要以提高就业率为指导,一方面加快企业的产业调整步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其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成长,使企业职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法律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财税扶持和引导持术进步等方面引导,改善外部经济生态环境,实现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从而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在农村,一方面应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特别应重点提高农村生产条件、住房条件及道路条件。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及对加大农资农机的补贴,使农村低成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农村人员转移到城市就业,而改善农村道路条件又将促使农村的机械化生产,同时政府对农村建房补贴及农户建沼气进行补贴必将赢得基础建设物资的消费和农村住房卫生条件的双改善。
社会保障能促使居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同时社会保障也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又一方式。社会保障应是全民性的,不是局部的,期初可以是低水平的,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保障力度应逐步加强,其保障面及保障力度也应扩大,使居民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保障的基本国情,首先应划出专项资金在农村地区推行新型养老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其次,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保账户的全国联网和自由流转,为化解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应承认前期地方保障的基数不等的实际情况,并保留前期保障基数,以在不同城市参保时间作为变量,运用加权算法进行分配,从而尽快实现全国社保联网和社保账号终身制,以解决目前城镇人员工作流动中的不便和农村务工人员退保现象。而保障的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全民医保的水平,一手抓改善社区及农村的医疗条件,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手抓全民医保制度建设,降低补偿起付点,提高赔付率,建立大病救助机制,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二、增加投资,建设基础民生工程。
扩大内需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需要投资,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则应需要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相配套。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将服务于后期经济的发展,减少经济增长中的消耗,从而使经济增长又好又快。而基础建设投资过程的另一方面则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即可增加社会居民的整体财富,从而实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已上达一个新的台阶,但基础设施的瓶颈仍然未能解决,铁路运输的一票难求,东北等地区的粮油不能及时调运造成北方卖粮难,南方粮价上涨以及基础设施应对灾害气候的能力较差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地区差异仍较为明显,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差异较大,不能适应东部产业升级调整的步伐,也不能适应业已展开的西部大开发格局。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回报低,公益性”等特点,促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可能由社会投资完成,必须由国家投资来完成。为扩大内需,国家已投入15000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建设,这些投资的到位,必将使全国展开新一轮基础建设的热潮,同时也将解决时下的就业难问题。这些设施的建成也将改变当地的投资环境,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国家投入3700亿用于农村的水、电、路、气、房改造,对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危房和游牧民定居等方面进行改造建设,既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使农村面貌有所改善,又将使亿万农民达到增收的目的。
三、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们不仅需要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新经济增长点的着力点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以民为本”,即以民族经济和民族企业为本,这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和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除大力投资铁路等基础设施外,还应当投资建设十七大提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产业链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和消费的产业。包括:(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从软件到硬件都要实现国产化,微软的“黑屏事件”暴露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弱点,加强保密工作和国家信息安全的根本是电脑国产化和技术应用软件的国产化。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国产化不仅有利于保护中国信息安全,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政府采买必须国产化,先实现政府内部的电脑和软件国产化,再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电脑和软件国产化。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和研究需集中军队、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攻关,重塑研究和开发、生产和销售模式,迅速实现信息产业国产化。(2)汽车产业国产化,让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真正的增长点。一是汽车产业要摆脱合资和依赖国外技术的状态,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开发,逐年提高民族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二是加强新能源动力汽车的研究开发,国外对新能源动力汽车也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我们有机会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外国企业。(3)加快大飞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4)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船舶制造业。(5)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等。(6)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在新能源中,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国际上这个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链很长,太阳能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然而,我国却不是太阳能利用大国,我国太阳能产业目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极低。如果能发展太阳能,掌握关键技术甚至制定标准,那么,太阳能产业不仅能成为中国的新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增加就业。
四、降低消费环节的相关税费,让利于民。
消费税费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税也贯穿于市场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是产品市场价格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后期管理费同样构成商品的持有成本。可以说,消费税费的降低可以使市场中的商品售价和商品持有成本降低,从而促进居民产生更多更大的消费行为。为扩大内需,国家应深化消费环节的税费改革,变费用为税收,减少乱收费的行为发生,同时在特定的时期,还应在特定的行业实施税率优惠,以引导民众消费相关产业的产品,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快速复苏。国家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及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不仅起到让利于民的作用,更是让相关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五、打破行业龚断,促进民间投资及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
龚断必将形成龚断利益,而龚断利益的形成又体现在龚断价格,一方面是使终端消费产品价格下不来,不能使产品实现完全消费;另一方面是使该领域民间资本进不来,形不成竞争,也促使相关行业生产^^文档价格不能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区域。
现阶段我国的龚断主要是国家龚断,国家在部分行业进行龚断经营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基础行业进行龚断经营可以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国家垄断经营所涉行业过多,许多行业仍然是政府一手大包大揽,这就造成现有的一些行业投资力量单一,先天供血不足,难以断奶。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政府的职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部分与国家安全不相关的行业垄断,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参与,使市场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打破龚断的第一好处是引来民间投资,从而使该行业做大做强,而另一方面的好处是改变市场龚断价格,促使竞争价格的形成,这样才有利于扩大消费。而更大的好处是,能促使行业间竞争机制的形成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管理与产品创新,以适应民众的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更大限度地释放民众的消费潜能。同时,同质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竞争将使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市场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样有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六、调整个税制度、降低贫富差距
扩大内需应关注中低收入家庭,这就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并提高贫困人口补贴标准,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
目前我国的个税制度使企业职工成为了个税扣缴的主体,其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仅在企业职工中起到作用,而对非职工的收入调节作用不明显,甚至不起作用。这与个税调节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作用相去甚远,这不仅需要国家调整个税制度,更需要调整税收征收的方式与方法,从而减少普通职工在个税中所占的比例,提高职工的实有收入。另外,降低贫富差距还应关注城镇困难人员,提高贫困人口补贴标准,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的帮扶。因为,人的基础消费是刚性的,提高困难人口的补助水平所投入的钱很快会进入到消费领域,从而起到扩大内需的实有效果。
扩大内需,其实质是如何拉动消费,而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做到“富民”和有利于千百万群众的自主创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围绕这一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短期内的大量投资及鼓励消费的经济措施可以使国内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减少经济大幅的下滑。而要使经济长期持续地保持增长,则应加强制度建设,政府应立即做的是在收入分配体制上进行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降低税赋、简化税制,形成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官本经济”的惯性,真正将对企业的扶持重点由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更多地转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形成高效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使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这样才能使扩大内需的政策由短期措施变成长效机制,达到内需扩大促发展,经济发展促内需的良性循环效应。
参 考 文 献
[1] 郑新立.扩大内需:一项基本的战略方针.(J)
[2] 梁亚莉.在国家发改委中日扩大内需研讨会上的发言.(R)
[3] 周学.扩大内需的实现途径.(D)
[4] 刘学侠.发展产业基金是扩大内需的新途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