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经营理念的改变助长了新的道德风险,过于看重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增加了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偏好,资产杠杆率显著上升。近年来,国际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相互兼并收购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金融航母”,这些庞大的金融机构内部部门之间文化差异巨大、经营方式迥异。国际商业银行对CEO的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金融业高管层的道德风险,冒险成功可获得高额奖金和红利,失误则无需承担损失。使得不少传统的商业银行无视审慎性要求,盲目创新业务。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机构大肆盲目利用“证券化”、“衍生工具”等高杠杆率结构性产品追求投行式收益,整个金融业都沉浸在高杠杆率带来的财富盛宴的欢欣之中,却没有意识到市场泡沫破灭带来的恶果。做为世界知名投行的雷曼,美林的失败告诉我国金融机构,激进的投资理念对我国不一定是适用的。不能照抄照搬国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只有结合自己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二)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1.金融创新的步伐不可停止。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使风险出现了世界“共振”现象,也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由次贷风波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具有对冲转移风险,完善金融工具定价机制,扩大金融市场规模,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归根到底,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强,关键还是在于对创新的认识不够深入,创新的手段比较单一,创新的范围不够广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绝不能因为危机发生,就因噎废食,否定金融创新,停止创新脚步。
2.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风险也会非常之大。次贷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CDO、CDS等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行,最后已经“面目全非”,就算是发行者也不知道其基础资产源自何方。而且华尔街投行过去十几年的成功运作,造成了其对技术过分自信和风险管理的自负,当市场系统性风险突然放大时,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巨人一夜之间就轰然倒下。我国金融业机构应该认识到,无论风险控制技术多么高明,系统性风险也无法被消除,只能采取措施减小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损失。这也说明,在金融机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每一种创新工具,既要看到它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隐藏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3.金融机构应该审慎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积极运用创新工具。同时,也要了解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点和显现条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针对当前金融跨业交叉风险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创新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这样才能审慎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风险管理。
(三)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1.要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中国金融领域仍存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企业管理松懈,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发生。
(1)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在不断兴起的创新浪潮中,金融机构要关注复杂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跨国界和跨市场的风险。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2)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充实监管力量,转变监管理念,健全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完善监管体制等方面,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准。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止系统性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3)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很重要。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的监管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看齐。我国除了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外,还要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增强与各国央行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4)需要加强监管队伍自身的建设,开发或引进先进的监管技术,培养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提出更加精细化的监管要求,始终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消费者为监管的落脚点,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四)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考量和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发展和蔓延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在经营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银行风险及危险预警是根据有关的金融法规及金融文件经营原则,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通过选定一系列能反映银行风险和危机大小的专门指标,建立模型和区间进行检测,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综合评价与结论,确定该银行风险和危机的剧烈程度,为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危机提供对策和建议的系统,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的科学分析法。缺乏高度灵敏的预警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是造成华尔街大量金融机构沦陷危机之中的重要原因。高盛在次贷风波中独善其身,其经验值得借鉴。据报道,2007年中,次贷风波的风险还没有充分暴露的时候,高盛精密的风险控制系统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因此,高盛的首席财务官召集了关于次贷风险的会议。在第三财季中,高盛作出减持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做空各类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工具,并且购买高价保险的决定。这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智的决定使高盛在次贷风波中出淤泥而不染。(注3)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所以及时地预警和消除风险,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前提。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五)风险防范始终是金融管理的重中之重。
1.注重第一还款来源,控制风险源头。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贷款,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执行贷款“准入”制度,以借款人是否有借款资格和还款能力为发放贷款的先决条件,杜绝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人或企业发放贷款。更不能因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抢占房贷客户和市场份额,而降低贷款条件发放贷款。事实上,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景气掩盖了房贷的巨大风险,中国消费金融市场信用基础十分脆弱,一旦资产市场尤其是楼市和股市发生逆转,大量的不良房贷就会立即浮出水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特别重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控制贷款风险的源头。
2.谨慎选择投资对象,防范投资风险。次贷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的海外投资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将面临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研究国外资本市场动态,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不要过分依赖海外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防止像中投公司投资黑石集团和平安保险投资欧洲富通银行,造成上百亿元损失的情况发生。我国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拓展时,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有效评估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保障投资收益。
3.内部风险管理应当坚持审慎性政策导向。在次贷危机中,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成为危机形成的诱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贷款规模逐利,不惜放低借款标准。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为了创设更多的证券,不惜降低执业标准,向投资者发行不合格的证券产品。而投资者特别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收益,不惜降低风险溢价,参与高风险投资,这一系列的不审慎行为造成了证券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失灵,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造利润的内部驱动也越来越强烈,但是追求利润不能忽视风险。此外,在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期,金融市场资本流动更加活跃,金融机构在努力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注4)
引文注释:
(注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注2)巴曙松:《次按风波:全球增长中的意外插曲,还是新一轮危机的开始?》,载《人民论坛》,2007.09.07
(注3)王萃:《高盛密码》,载《环球企业家》,2007(23)
(注4)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4 422页
参考文献:
1.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4
2.辛乔利 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二版 ,2008.03
3.罗平,梅励:《美国次级抵押危机成因分析》, 《金融会计》,2007(7)
4.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5.王萃:《高盛密码》,《环球企业家》,2007(23)
6.巴曙松:《次按风波:全球增长中的意外插曲,还是新一轮危机的开始?》,载《人民论坛》,2007.09.07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我国金融机构应未雨绸缪(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