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和通货膨胀与银行业务关联的世界历史事件。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结构。
三、商业银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将要面临经营风险的业务版块。
四、对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提前采取的应对方案或者措施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货币贬值与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虽然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的“阿克琉斯之踵”,但是,在中国当今市场经济接近完全开放的状态下,通货膨胀导致的危机不是不可能爆发。此^文档将会利用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金融学科综合知识,以当今全球互联网金融为背景,运用相应的会计学原理以及财经政策,对当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走势作出一个较为宏观的分析。以此为依据,找出通货膨胀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的或有风险与困难,并依据当今金融局势给出较为合理的风险转移对策。
我国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的困难与决策
一、从近代至今以来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和通货膨胀与银行业务关联的世界历史事件。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是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示器。通货膨胀的衡量对象是市场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货币,作为对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的主要工具,因其高度流通性,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流通货币往往是作为商品标的物或劳务价值标的物的形式而存在,由此可见,流通货币是有着自身价值的金融工具,并且他的价值是随市场通货膨胀率而变动的,简而言之,流通货币的价值的定价权在市场。市场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那么,与流通货币挂钩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收到冲击的同时,流通货币的同期价值也随之收到冲击。
银行作为国家授信成立的金融机构,分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所有政策性银行中,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为银行最高权力机构,它能够通过颁布政策和发行基础货币以及金融产品来实现对市场中流通货币价格的宏观调控。而商业银行,则是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下的以经营货币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企业,它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所有基本特征。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就必须具有管理部门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即自有资本)。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盈利性原则,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在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的同时还要遵从市场规律。由此可见,无论是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是市场的参与者,都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又因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是市场金字塔中的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所以银行体系所面临的风险同时又具有高度连锁性,如果商业银行出现风险,那么金字塔顶端的政策性银行们面临风险也是迟早的事情。
由货币与银行的概述不难看出,通货膨胀影响着货币在市场中的价值,银行发行和经营与货币相关的金融业务,通货膨胀一旦爆发,将会对银行的信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银行的信用职能也将会面临失灵的窘境。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项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它被命名为“孔雀东南飞”,这次事件是由国民党内部分裂官员精心策划而成,因为这起事件,国民党央行的高层经决议被迫发行货币改革政策,之后的无价便飞速上升,国家机器与国家脸面彻底翻脸,通货膨胀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基础,之后,孙中山老先生呕心沥血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大势已去,从此开始走向崩盘。
“一粮带百价”,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当下,这句话都是非常正确和切合实际的。粮食,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之源,说的俗气一点,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工作赚钱则是为了吃得更好。从这些已经不难看出,生活中,我们交易得最为频繁的商品就是粮食。当粮食以及粮食附属品的市场价格一旦出现了不规则的上涨,那么,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开始开始出现通货膨胀了。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没有哪一次的通货膨胀是不与粮食挂钩最多的。1987年至1988年,这一年是中国经济扩张的一年,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据分析,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扩大财政赤字而引起的,而1988年第四季度可以说是一个爆发点,当时,市场中的流通货币量为2134亿元,据^^文档显示,当时的量是比上一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贬值的道路,于是乎,就有了当年8月份的那次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轰动性事件,当时的许多商业银行都束手无策,央行高层们也在媒体面前避开谈论关于此次事件的所有改革动向,之后,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风暴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受次贷效应的影响,当年的中国为了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鼓励各地政府使用“圈地”的办法吸引投资,来实现中国经济指标上的平衡和稳定,可是,当时的政府也许已经完全忘记了2003年的经济指标,那些指标已经预示着中国正在又一次缓慢而稳定地走入通货膨胀的漩涡中,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无法面对房地产商业化的剧烈冲击的。况且,巨大的国际贸易顺差在2005年就已经形成,如此巨大的暴风眼,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拯救得了的。2012年到2013年,中国的物价彻底飙升,贵金属贬值严重,炒黄金的中国大妈连续几天登上华尔街日报的头条,粮油以及粮食附属品的价格短时间内达到失控的状态,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去年年底才开始慢慢好转,这也多亏了央行的降息调息以及资产证券化这些政策的落实,在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下,通货膨胀最终没有完全爆发,央行和各大商业银行也皆大欢喜,逃离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命运,但是,因此而产生的泡沫经济,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缓冲掉的,中国的经济,在2011年到2014年年底以前都可以说成是处于跳闸的状态,由此可见,通货膨胀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带来的后遗症是非常具有持续性的。
GDP,中文名称叫做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复杂的经济指标,它常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在2014年的大变革以前,中国的一直处于慢性通货膨胀的状态,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业绩和银行的数据稳定,都在不停地通过拉取大量的存贷款来实现,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如果政府不参与进行顺差和逆差以及从货币政策上进行宏观调控,那么,通货大爆发是在所难免的。万幸的是,2014年,政府给中国经济输了一次液,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并且改革成功,GDP预期在今年(即2015年)内,也就是时隔11年后,增速重回7%,这次改革,对大部分商业银行来说,完全就是一次拯救。因为如果不改革,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因为不良贷款的增加而承受不住来自欧美国家商业银行的剧烈冲击,最终面临申请破产的命运,所以,从一个分析者的角度来说,中央的这次改革,是一次伟大的改革,拯救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拯救了中国的所有上市商业银行。
1997年,可以说是亚洲金融界最为不堪回首的一年。从当年7月至10月,以泰国为爆发点,危机迅速扩散至邻近的亚洲各国,泡沫经济迅速笼罩整个亚洲。亚洲各国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的价值一时间受到严重冲击,银行面临大面积的挤兑和信用压力,苦不堪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亚洲各国的经济相继经历“滑铁卢”,进入经济大萧条。这次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甚至冲击到了俄罗斯和拉丁美洲。其实,要说到这次金融风暴的起因,还得追溯到1989年,在那一年,当时的亚洲吸引了将近一半的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而南亚的经济体系,又因为其高利率的吸引力,尤其吸引追逐高回报率的外国投资者。于是,这个区域流入了大量的资金,经历了剧烈的资产价格上涨,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都经历了8%至12%的高GDP增长。这个大时代被世界经济学家们命名为“亚洲经济奇迹”,其影响力可以视作金融界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亚洲的许多科学化的优质金融产品都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然而,盛极必衰,任何经济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过经济周期的束缚,亚洲创造的这个奇迹,也不例外地因为泰国的“热钱”事件,最终走下了神坛。
贷款,此项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同时也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商业银行都设有贷款风险分类,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贷款分类方法最为常用,于是,五级分类法被大多数国家沿用至今,成为了通用分类法。这五级分别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在这五级贷款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贷款,我相信就属这次级贷款了,因为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事件,这个名词早已在2007年后变得家喻户晓。其实,在2001年以前,美国投资者们都习惯性地去找美联储购买短期国债,这也是当时被业界公认的最保险的投资。但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美联储主席在与高层商议之后,将利率降低到一个百分点来实现经济增长。面对此种情况,投资者们果断地退出了这个市场。但是,此时的华尔街银行则可以以1%的低利率从联邦银行借款,而华尔街银行用于抵押的资产则是来自中东地区的热钱以及一些廉价贷款,这些资产使得华尔街银行很容易就能从联邦银行借到款,金融杠杆就这样被他们疯狂地操纵着(金融杠杆原理就是银行利用信用创造职能扩大利润)。作为投资客,一些商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华尔街设计出了一套方案,他们借由房贷将投资者与购房者接上头,在此方案中,经济人作为介绍和中介人,从中收取佣金,放贷银行可以出售购房贷款这个债权给投资银行,从中赚取差价,而投资银行又可以将房贷作抵押,借到更多的钱买了更多的债务,之后,投资银行将这些房贷放入自己设计的运营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拥有生长能力的资金池,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设计的这个资金池,将会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潘多拉魔盒,而打开魔盒的钥匙,正是银行的次级贷款,这些高风险高收益率的评级资产,早就在银行将资金贷给信用评级差的客户开始,慢慢形成了引发金融爆炸的导火索。美国的这次危机风暴,从2007年4月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那一刻起,正式爆发。美国因次级信贷危机而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全球的金融机构都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超过万数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申请破产。以上,就是美国次级信贷危机。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结构
正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叙述的那样,商业银行是企业,它以经营货币为主要业务,经济活动亦不例外地遵循会计学恒等式原理。但是,商业银行又有着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单从资本这一版块来说,商业银行就有着三种不同的概念。银行的资本,大致地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版块。第一是会计资本,完全符合会计学意义的资本,此资本等同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数量上等于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的差额,从具体的结构来说,它与普通企业是一样的。第二是监管资本,这一名词来源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最低资本限额,监管资本是由核心资本(所有者权益)和附属资本(债务资本)构成。在我看来,一家商业银行若是想要进军全球顶级金融市场,那么,经济资本则是应该重点关注与开发的版块,因为经济资本是风险资本加上商誉之后的总额,其中风险资本起着抵御风险的作用,而商誉则会在未来预期内带来收益。由此可见,经济资本是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一项综合指标和进行业务的前提。
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一种经济义务,银行必须用自己的资产或提供的劳务去偿付。银行所吸收的资金大部分都归为银行的负债,由此可见,银行的负债,是银行吸收资金的重要来源,同时,银行负债能够影响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当负债与贷款比小于一时,说明负债跟不上贷款的迅速增长,此时社会上流通的现金必然增加。因此,稳定银行负债可以对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主要由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方面的内容构成。
贷款业务,此业务是构成商业银行资产的传统核心业务,属于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盈利资产,此业务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盈利最大化。由于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以一切与贷款业务关联的经济行为都必须是要式行为,以方便对贷款进行风险控制。国际通用的银行贷款评级是五级,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采用此分类法进行风险分类与客户信用评级的。
商业银行是企业,每一家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市场进行投资,因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所以,商业银行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类金融工具,如果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能够正常有序地步入正轨的话,评估通过后的很多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都能成为投资对象,当然,此类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也会是成正比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银行因为其信用程度高,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保障,逐渐衍生出了一种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也不占有或直接占有客户资金,仅以中间人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与其他委托事项,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此业务称之为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有点在于它不会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并能产生非利息银行收入。按传统意义来说的话,大部分表外业务都是属于中间业务范畴。许多银行在设置风险转移方案时,都会将中间业务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由此可见,中间业务在风控这一版块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一项综合性极高的业务,此业务是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以零售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广义的银行零售业务所服务的对象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小型自然人企业、小型法人企业这四大类,而狭义的银行零售业务的服务对象则不包括小型法人企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与国际业务逐渐地进入同步完善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两项业务,会逐渐地随者大趋势的发展而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
三、商业银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将要面临经营风险的业务版块。
通过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市场中流通货币的价值便会不可控制地降低。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所有业务都会受到风险的冲击,且不同业务版块受到的冲击又是相互独立的全概率事件,简言之就是银行的所有业务受到的风险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是具有连锁效应的。因为银行是企业,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又因为“M1=M0(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所以,当通货膨胀来临时,银行业务受到的风险是具有连锁性的,而且无论表内还是表外都会面临损失的不确定性,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银行倒闭。
四、对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提前采取的应对方案或者措施。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一种特殊企业,它的大部分资产源于吸收的存款以及放出的贷款,因此,我认为当通货膨胀来临之时,最先面临风险冲击的,应当就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由于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管制,每一次吸收存款都须上缴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因此,上缴中央银行的资金,对商业银行的营业不会造成任何风险,有时候甚至会成为抵御风险的风险准备金,与一般风险准备金的区别只是这个准备金的控制权在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银行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抵御风险,减小冲击、转移分摊风险。所以,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不能够只是存款型负债。于是,借入负债业务渐渐地成为商业银行间的主流业务,它使得商业银行在面临挤兑时,压力大大地减小。在经济活动中,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使用较为频繁的借入负债方式,此方式须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操作,主要目的是补充准备金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当下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同业拆借的拆入资金比例应不高于4%,拆出资金比例应不高于8%。在会计学中,当资产与负债这两种会计要素同方向变化之时,会计恒等式的平衡是不会被打破的,因此,银行要想拥有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的实力,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资产,而借入负债业务的发生,是能够增加资产的,再加上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实现资产叠加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资产增加,风险准备金账户的备抵资产也会按各银行预算的比列增加起来,那么,银行抵御通货冲击的能力自然也就变强了,由此可见,借入负债业务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界都可以采用的一种强而有力的增资行为。
其实,在通货膨胀时,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压力,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挤兑,因此,保证资金的预期可控性是缓解此种压力的上策。经参考部分经济学^^文档,我发现逆回购协议与大面额定期可转让存单是两项非常不错的应对方式。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优化方案也会应运而生。
正如业内专业人士所知晓的一样,回购协议是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的协议,在协议中,甲乙双方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金融资产,以此获得融资的方式。但并非所有金融资产都有着等同于M1(狭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此时,逆回购协议的作用便显露出来了,在通货膨胀爆发时,逆回购协议能够在预期内强制性地抽回市场中的流动资金,这是一种强而有力地宏观调控方式,对市场,对央行,对所有的商业银行来说,逆回购协议在通货膨胀爆发时的作用就像是2012里的诺亚方舟,是指引金融机构逃离金融风暴的避难船,而央行,就是造船者。
1961年,美国的花旗银行为了逃避高利率限制与存款准备金的规定,设计出了一种凭证,该凭证实质上是一种有价的文义证券,需要经过法定要式行为才能生成,并且凭证里的资金是有合约的定期资金(即定期存款),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行后,它被命名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这种存单的发行,使银行负债证券化,大大地增强了银行资金的可控性,卓越地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这一负债业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986年,我国的交通银行率先引进了大面额可转让存单,由于利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并且无浮动利率风险,所以此存单一经推出便颇受欢迎。可惜的是,泰国的“热钱”事件使得央行取消了利率上的优惠,大面额可转让存单一时间难以推销,最终,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将这项负债业务给雪藏了。但是,在经过2014这个中国经济最为不平凡的一年后,我坚信,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生。
2014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的一年,在经历了6个经济寒冬过后,中国的经济终于在这一年闪耀全球,影响力足以载入中国经济史册。在我看来,这一年最具分量的一次变革当属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落地。业界皆知,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它的雏形为房贷转付证券,发行机构最初是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之后转由华尔街各大商业银行授权受理。虽然资产证券化有过2007年次贷风暴的败笔,但这依旧掩饰不了资产证券化的光芒,因为在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美国,即使在面临次贷危机的冲击时,也未动摇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固定收益产品之一的地位。而在中国,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后遗症,所以资产证券化起步于2005年,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先后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可惜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蝴蝶效应”),资产证券化的推行便停滞了,直至2011年才开始重启,2014年年底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后,才正式解封。说到资产证券化,就不得不说它的原理,其实资产证券化的原理是把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变现,增强了资产流动性的同时,换来更多的资金,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融资创新。美国华尔街一直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如今,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开始将其实践。而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之路或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产物,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在未来将会不断地进化,并逐渐地与企业债权类、权益类以及信贷类金融资产相挂钩,帮助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上实现资金的融通。从现时的经济政策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将资产证券化这种要式行为作为核心业务,并结合自身资产和表内核心业务的特点,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以此来保障自身资产的安全与流动性,这样的话,当通货膨胀真正来临的时候,我国的商业银行就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动力来冲销负债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与央行和业务合作机构一起同舟共济,迎击风暴。
参 考 文 献
1、《商业银行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社科赛斯教育集团培训中心 《基础金融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4、《基础会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年
5、《经济法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
6、《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邮政出版社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