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金融机构的概述。
(一)、什么是中小金融机构。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特征。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以及形成的原因。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
(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
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解决对策以及如何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解决对策。
(二)、如何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业不再是只有国有银行,而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国有银行、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并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风险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剖析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因,提出了其风险的解决对策,以及如何完善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金融业是指具有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呈多元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国民经济起到独特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和市场的因素,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逐渐影响了金融安全和市场的稳定。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概述
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可称为金融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活动主要是指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如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国内外汇兑的结算,以及证券投资等。金融体系一般有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部分组成。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银行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合作社则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范畴。所谓大型、中型和小型金融机构,是对金融机构按从业人员的数量、注册资本以及营业额的大小进行划分。因此,中小金融机构是指相当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在资本规模、存贷款业务规模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明显较小的金融组织。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中小商业银行、中小专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中小信托公司、中小保险公司、中小证券公司等,其经济体制较为灵活,服务对象一般是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
中小金融机构具有以下特征:
(一)、中小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无论在资产总额、融资能力、负债能力,还是在员工数量等方面的规模都比较小,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无法相比的。这不仅仅在我国,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单体规模小,注定其在资源竞争上远不如大型银行机构和大型的金融机构。
(二)、分支机构和营业点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晚,资本、资产规模有限,加上在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没有能力广设分支机构。而且中小金融机构大多属于地方性银行,多数情况下只能在特定的区域进行经营活动,很少在经营区域外设立分机构的,有些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只有一个总部而没有其他的分支营业机构。
(三)、机构管理薄弱,易受市场影响。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金不足,在引进人才方面有所欠缺,造成其机构内部的管理比较薄弱,宏观发展上也不能有效的把握住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短短的十年里,其在金融市场的份额就从零增长到1/3。从而打破了我国国有银行体系对金融业的垄断,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了金融行业,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但是由于资金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很容易遭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四)、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中小金融机构的地域性特征决定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及其他客户。如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是为农村建设和农民个体企业提供服发展资金,而信托公司主要是开展个人理财服务。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很快,虽然历史不是很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也就短短的四十年,但是其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我国经济起到了独自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中小金融机构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国有银行体系对整个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了金融行业,在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金融业的服务效率。而且,其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银行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一大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经营管理混乱、财务状况恶化、资金链断裂风险等不良现象相继出现。一些城乡信用社甚至倒闭、破产,使得国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备受打击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中定位偏离。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成立之初,大多把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服务的小机构,也正是因为这种定位符合适宜地满足了我国当时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小金融机构因此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忽视了其在信用保障、资金规模等方面与大型银行的巨大差距,在市场上与大型银行发生了正面的冲突,偏离了其原来的战略和宗旨,即向地方重点项目和大企业投资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过于集中,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或企业经营不佳或面临倒闭,贷款本息将无法收回,直接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大量呆滞、死滞,形成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机构管理混乱。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结构、管理理念存在很大的不足,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其在市场上的运作较为混乱,未能“快”、“准”的了解和把握银行各类风险的内控要素。使得信息交流与反馈不顺畅,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真实性。导致企业无法及时规避风险,从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非常激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往往会出现很多做同一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一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三)、受到国有大银行和外国金融企业的双重夹击。加入WTO以后,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相当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小金融机构除了要应付国有大银行的竞争外,还要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竞争。而且,外资银行不会与国有大银行争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业务,而是更多的与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争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新的发展困境。中小金融机构在国有大银行和外国金融企业的双重夹击下。再加上中国国民一直以来的思想“大的才有保障”,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只能靠企业法人或者一些担保才能从大银行得到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资金。各大银行在给企业提供贷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该企业的还款能力,然后是该企业能提供的各种担保,再然后是企业法人的自有资金能力,最后才考虑其他因素。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其在提供贷款时条件就比较宽,但是却无法保障贷款能否回笼,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还有自身的生存危机。
三、中小金融机构主要风险以及形成的原因
由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以及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当等原因,致使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财务上的虚盈实亏以及资本的盲目扩张,造成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抗风险能力下降。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形成既有经济转型期政策误导造成的,也有因为社会信用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发展及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二)、管理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行为代替集体决策,股东大会长期不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如同虚设;二是来自政府的干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当地政府支持密不可分,地方性较为浓厚,而在其业务经营中,也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形成大量的低效资产。
(三)、支付性风险。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资金不充足,业务发展空间狭小,潜在破产的风险。随着居民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在我国实行固定利率,存款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把钱存放到实力强大、安全性更高的国有大银行,从而导致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
(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较差,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错误评估而发生的风险。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本息协议而使该机构实际经营收益和预期目标背离,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蒙受损失。信用风险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因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金融机构自身信用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民众认为,国家信用主要由大型银行代表,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资金不充足,不具有代表国家信用的能力。加上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引起倒闭、破产,也降低民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用认可度,弱化中小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这是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先天性弱势。
(二)、法人治理机构不合理。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扶持的,其在人事决定方面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过分干预,造成中小金融机构在建立合理有效法人结构上困难重重。在此基础上的人事制度,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绝对控制,使其经营目标始终与地方政府所倡导的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短期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与此同时,这种行政任免制度,会使中小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行政色彩,与公司的基本逻辑违背。另外,法人结构不合理、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外部监督或监督不到位,个人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缺乏政策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具有规模较小、单笔交易成本高、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在金融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应对其进行扶持,使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然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却只受到大型银行和人民银行的管制,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
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解决对策以及如何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一)、坚守市场定位。坚守市场定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坚持特色经营,减小风险。明确现阶段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主要对象就是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随着个人业务的增加,消费品种的不断升级,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各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先消费者开拓市场,吸取个人储蓄,开展住宅、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结合地域特色进行金融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风险缓释能力,在发展中化解风险。
(二)、完善处置机制和内控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对于存量不良贷款,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进行清收。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协调,运用大数据和市场化手段,紧跟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步伐,建立市场化处置平台,运用创新手段,减小金融风险。一是加强信贷管理,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做实贷前调查,严格贷时审查,做细贷后检查。二是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并且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追责力度,切实提高内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已经积累了较大的风险,许多中小银行已出现支付危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化解当前风险和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出现,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首先是严把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然后通过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和社会监管,保障中小金融机构安全、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中小金融机构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方法,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如在信用风险方面,可借鉴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贷款定价方法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经验,建立及时、准确收集经营数据的风险管理数据基础平台;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集成与共享,为进一步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经营策略提供必要的技术准备。
参 考 文 献
南阳之窗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与防空思考》
李凡 《建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
佘方勇 《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化解》
姜应祥 《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成因及解决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 《中小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处置及防范》
董雪梅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初探》
赵燕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成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