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引言………………………………………………………………..........................................2
一 什么是通货膨涨……………………………………………………………………………..2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2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3
1 温和的通货膨胀……………………………………………………………………………..3
2 急剧的通货膨胀……………………………………………………………………………..3
3 恶性的通货膨胀……………………………………………………………………………..3
二 通货膨胀的恶果……………………………………………………………………………..3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3
(三)对对外关系的影响…………………………………………………………………………..3
三 通货膨胀的成因……………………………………………………………………………..4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4
(二)需求拉上而带来通货膨胀…………………………………………………………………..4
(三)成本推进导致的通货膨胀…………………………………………………………………..4
(四)结构调整引起的通货膨胀…………………………………………………………………..5
四 治理通货膨胀………………………………………………………………………………..5
(一)朱镕基的“经济软着陆”…………………………………………………………………..5
(二)通货膨胀的一般治理方法…………………………………………………………………..5
1 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6
2 收入政策……………………………………………………………………………………..6
五 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的一点看法………………………………..6
(一)原因…………………………………………………………………………………………..6
1 浅层原因……………………………………………………………………………………..6
2 深层原因…………………………………………………………………………………… .6
(二)治理…………………………………………………………………………………………..7
1 宏观治理 ……………………………………………………………………………………7
2 微观治理 ……………………………………………………………………………………7
六 适当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7
内 容 摘 要
美国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陷入停顿,而中国经济却依然能保持高速增长。在40000亿的“中国新政”背后,通货膨胀的威胁紧紧相随。中国目前的通胀形势到底怎样,其成因到底为何,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成为老百姓竞相争论的话题。面对大国经济的崛起与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字: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
浅析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2008年,中国经济的GDP超越了欧洲经济最强的国家,世界经济排名第三的德国;时隔两年之后,在2011年,日本官方公布,2010年中国经济的GDP又首超日本(日本当年的GDP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为5.8786万亿美元,两国GDP相差4044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大的国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力挺人名币对外币值,也即汇率,趋于稳中有升的态势;人民币值钱了,按理说老百姓手里面的钱能换到的商品就会更多了,随之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了。可是事实却并不一定是那样的。
显而易见,老百姓手里面的100元钱现在能换来的商品越来越少了,以居住型商品和农产品为代表的国内商品售价普遍上涨较快,老百姓的埋怨之声四起。这告诉我们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在快速降低,而且其降低的速率超过了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升高的速率,一个通货膨胀的年代,大家正在亲身经历。
有人是这样来通俗的解释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通胀局面的原因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出口拉动型经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生产制造业的发展,“世界工厂”向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换回来大量的外汇。为了维护出口的继续红火,我们必须要控制住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以保持出口商品的价格不至于变动太大,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印刷人民币,并用人民币兑换了老百姓手里面的外汇。这使得不管是M0,M1还是M2都大量增加,老百姓手里面可以支配或者潜在的可以支配的人民币越来越多了。而另一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收拢的外汇却并没有用于从世界上其他国家采集商品回来提供给国内的消费者,而是把这些外汇储蓄起来,用于对欧美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贷放和投资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把重心放在出口拉动而非扩大内需上并伴随着以上两个重要的原因,迅速增加的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的数量和变动不大的国内商品的数量的比值就越来越大,造成商品供不应求或者类似的情况,再加上国内外一些投机商的炒作,致使物价较快上涨,直逼通货膨胀。这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所有原因吗?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的分析一下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
,我们把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
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理解这个定义我认为应该注意三个重要的点:
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或者短期性的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不是某个商品或者某个行业的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所有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不同于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指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也即汇率降低,
它的国际购买力下降了;而通货膨胀指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的降低,它对国内商品的购买力下降了。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如果第一年货币的总供给为100元,商品的总供给只有10个苹果,那么每个苹果的价值就是10元,。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苹果的产量增加到了20个,但是货币的总供给却增加到了300元,那么每个苹果的价格就提高到了15元,也即每个苹果的价格比去年提高了5元。把这个情况如果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总会平就上涨了,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扩散到全球的金融领域和影响到全球的实体经济。为了保持住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政府于2008年推出了被媒体称为“中国新政”的高达40000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建设、灾后建设、医疗教育、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增值税改革以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在内的十大方面。这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停滞甚至是萎缩的局面下保持增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此后,从2008年开始,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一直伴随着这次计划的实施,到去年,通货膨胀开始爆发,以居住型商品和农产品为代表的国内商品大面积,大幅度的提价,很快形成了现如今的物价情形。这是40000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货币总供给大于社会上的实际货币总需求而形成的。
(二),我们通常以通货膨胀率来反映一国或者地区的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通货膨胀率也即货币的购买力的下降程度。若以P0来表示基年的物价水平,以P1表示次年的物价水平,那么次年的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P1—P0)/P0x100%。其中的物价水平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也可以用其他的数据比如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表示,严格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用GDP平减指数来表示,即把全部产品价格都纳入计算之后才能作为通货膨胀率的标准指标。
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大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分为了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类型: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在1%~9%之间,物价表现为上涨
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2,急剧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在10%~999%之间,货币迅速贬值,
经济出现严重扭曲;
3,恶性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在1000%以上了,货币急剧贬值,人们疯狂抛出,经济严重混乱。
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按照CPI来计算的我国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3%,
属于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但是,问题在于,很多老百姓是不太相信这个数据的。
通货膨胀的恶果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会使价格信号和市场调节失真,容易使生
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这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和经济的结构调整是相当不利的。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产业和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的经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很显然,那样的话对我国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造成实际的工资水平下降,使收入不公正地从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
从而冲击着按劳分配原则。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了防止广大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于下降,会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是,只要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企业利润就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除此之外,持续的物价上涨还将使广大退休阶层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这不但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道德危机。,
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是对所有收入者一视
同仁的,并非对那些高收入人群单独起作用。而且,这种“征税”的收入对一个国家来说不仅十分的有限,并且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加。
(三),通货膨胀对对外关系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飞涨会使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下降,消费者趋向于购买价
格相对稳定的外国商品,我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就会出现外流的现象。这样一来,人民币的对外汇率将随之降低,国家货币的世界公信力就会出现危机,好比如今的美元一样。其次,对于那些与人民币保持基本固定汇率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上与我们有依赖关系的国家,我国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对外输出的效果,这样的通胀传播容易影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关系,有损我国的对外形象。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这是关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一种理论,既是货币数量理论。
简单地说,这种理论是依据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而来的。货币主义学派断言,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会随着流通中货币总量的提高而提高,所以他们以货币总量来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当经济发展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消费品总供给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者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给量相对上升的情况,这时一般消费品的物价就会提高了。于是,货币主义学派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唯一的归结为中央银行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通中货币总量的增速大于经济成长,也即消费品总供给增长的速度。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的总供给量多于了货币的总需求量,所以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现象”。控制这种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有赖于货币和财政上的限制,使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增速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符合。
,需求拉上而带来的通货膨胀
其实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与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是比较类似的,都是“太多的货
币追逐较少的货物”,即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造成的,只不过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强调的是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而需求拉上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强调的是实际因素,也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商品和劳务的现实需要对总需求的影响。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是支持这种理论的。他们认为,当经济中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时候,这种通货膨胀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物价的上升会刺激总供给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出现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的情况,叫做膨胀性缺口。膨胀性缺口是一种过度的需求,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比值加大,造成了通货膨胀。
显然,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的方法是依靠各种办法来抑制人们的过度需求。
(三),成本推进导致的通货膨胀
如果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供给商才愿意继续供应商品和劳务。从LS曲线上分析,此时它会向左上方移动。
成本增加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工资过度增加,利润过度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工资增加推进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一个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从
而价格水平上升。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存在工会垄断的情况下,工会利用其垄断地位要求提高工资水平,雇主如果迫于压力而提高了工资后,就会把这些工资成本加入到价格里面,于是便引起通货膨胀。工资的提高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由于部门间的工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的工资提高就会蔓延到其它部门,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工资成本总水平的增加,发生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带来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情形,它们相互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不允许存在垄断的。垄断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垄
断地位的生产和供给商可以以各种方法和借口,比如在工资上升时,以工资成本增加为由,更大幅度地提高物价,使其大于工资的上升幅度,藉此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暴利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一般认为,因为生产和供给商提高物价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在自身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物价的提高是有限度的,所以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要比工资增加推进的通货膨胀弱。
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一个国家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当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商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物价的上升,发生通货膨胀。这就是俗称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减少,经济趋于萧条。例如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油价急剧上涨,引起以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发生通货膨胀。
(四),结构调整引起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它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或者调整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1,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2,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3,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
(一),朱镕基时期他对通货膨胀采取的成功的“软着陆”。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就要利用紧缩性政策来压制通胀,这时候社会总需求就会下降从而经济速度增长变缓或者出现负增长,这可以形象地称为经济“着陆”。 但是,如果一国实行的政策过紧,出现大幅度通胀后,紧接着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这可以叫做“经济硬着陆”。如果一国较好的实行了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的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就可以叫做’经济软着陆”。
“经济软着陆”成功的指标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率>7%;失业率≤4.5% ;通涨率≤3%。但在中国现阶段,失业率在4.5%~6%之间,通胀率在4.5%以内是可以被接受的。
长期以来,朱镕基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是邓小平所称赞的“有观点、有主张、有魄力、懂经济”的领导人。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膨胀、货币发行过大、物价猛涨、股票集资热的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的朱镕基,全力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为治理通胀、使物价降下来奠定了基础。1993~1996年,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朱镕基坚持不搞全面紧缩,只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的部分从严管理,而对交通、能源、农业及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部分,则积极扶持。这样,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而经济增长率却保持在了8%~9%之间,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比较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通货膨胀的一般治理方法
1,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当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1),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来降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抑制通货膨
胀,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第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比如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等;
第二是提高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运用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第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第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它通过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这种抑制性的收入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工资、价格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冻结工资和物价。工资、价格管制通常采用道义劝告和指导、冻结工资等手段进行;
(2),利润管制。利润管制是指政府强行限制大企业或垄断性行业的利润,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对于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其关键是找准造成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时我们只需要采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来治理,而有时通货膨胀的形成是多方面造成的,则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理。
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的一点看法
在我国经济持续了多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的背后,一直压抑着部分通货膨涨。既
2006~2008年我国发生第5轮通货膨胀之后,2010年,棉花、白糖、大蒜、绿豆、青菜的价格疯狂的飙升,尤其是进入7月份以后,全国的物价水平进入了大幅度的持续的增长,在食品价格、能源稀有金属价格、工业原料表现非常突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走高,以11月份为例,甚至达到了5.1上%的上涨幅度。
(一)我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方面造成的,并非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单一原因。其中浅层次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国家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国际粮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2010年中国进行了水,电,气价格的调整提高,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2,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动力、燃料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推进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3,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中国物质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外部需求拉动了中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提升,形成通货膨胀。
而深层次的原因更有:
1,,货币供应量过大。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之后,我国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发行量太大,理论上超过GDP的两倍,M0,M1,M2都增长很快。国内闲散资金对粮农产品疯狂炒作。
2,国际游资的流动,美元的贬值,抬高了大宗商品,如黄金、石油等的价格。而国内对这些大宗商品,尤其是建筑行业和制造业,对原材料需求很大,随着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海外铁矿石最大的买家,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这些因素必然推动国内物价的上升。
(二)面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味的以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来应对的手法似乎略显单调,效果不是十分完美。如果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综合治理,可能收效更为圆满。
1,在宏观上:
(1),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
(2),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遏制部分商品的过度上涨,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3),完善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并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协调合作。
2,在微观上:
(1),做好价格监管工作,严防严打囤积居奇、投机炒作;
(2),加强对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的监督,注意关心老百姓对物价的预期。
六,适当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当的注入刺激因素,所以并非所有的通货膨胀都对经济只有害处,温和的通货膨胀弊大于利,这是信用货币流通的必然态势。如果能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内,根据我国经济的增速和实际情况,在4.5%以内,是一个良性的通胀范围。由我国相关部门公布的通胀数据,中国去年的CPI上涨为3.3%,这个通货膨胀率尚属温和,老百姓应该不必过于担惊受怕。
参考书目:
保罗 萨缪尔森 《经济学》
弗里德曼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
凯恩斯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史燕平 《国际金融》
中国2010年度统计年报
网络^^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