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概述
二、我国商业银行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国际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发展对我国的指导作用
五、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建议
内 容 摘 要
金融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至关重要。本文从贷款风险的种类与成因、贷款风险的识别分析等方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贷款风险的控制、管理方法与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贷款高速投放带来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如何认识信贷风险的成因,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和化解,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概述
贷款风险分类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信贷风险识别和监管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并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信贷管理人员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获得的贷款综合信息,以贷款的内在风险程度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对各类贷款做出质量评价,将贷款按风险程序划分为不同档次,并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采用与之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监管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信贷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借款人在经济活动中发生借贷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这就有可能造成银行信贷风险损失。所以说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有经济风险,有经济风险就有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不会存在完全无风险的信贷关系。
2、信贷风险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信贷关系发生后,在整个资源配置的链条中并非所有的变量都可测可控,所以这些风险往往以偶然的时间、地点、形式出现,影响最初的收益预期,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3、信贷风险的多变性。信贷风险的多变性就是指信贷风险的各个变量因素,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风险发生的范围、程序、频率和形式等发生相应变化,或者是旧的风险消失了,新的风险又产生,从而导致信贷风险的变幻莫测。
4、信贷风险的可控性。尽管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出现的形式变化无常,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人们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信贷风险做科学的识别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分散和转移,对风险损失进行控制和补偿。
5、信贷风险的危害性。信贷风险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银行如果发生不良贷款,将使信贷资金周转受阻,经营性风险剧增,甚至发生经济损失,从而削弱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将牵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给社会经济活带来不利影响。
(二)贷款的风险种类与成因
1、信用风险。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贷款资产不能按期收回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信用风险的成因是:(1)产业分析落后导致不恰当的贷款支持;(2)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分析粗糙,贷前未能充分认识借款人得潜在风险;(3)忽视道德风险得危害,对借款人得品德缺乏足够得重视;(4)不完备得贷款监督导致贷款信息反馈的滞后或信息不对称。
2、市场风险。银行贷款得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信贷产品得价格变动、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给银行造成损失得可能性。从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来看,市场风险又包括信贷产品得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竞争风险等具体形态。导致市场风险产生得原因有:(1)银行对环境、条件判断的失误;(2)银行嘴馋、负债组合不合理;(3)市场竞争得加剧;(4)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与贷款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是指由于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得不确定性因素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看得可能性。操作风险又可以分为操作失败风险和操作战略风险两部分。操作失败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操作业务过程中发生得失败的可能,这主要与人员、流程、技术因素相关。操作战略风险来源于银行外部环境,这主要与政治、法律、监管、政府、社会、竞争等因素相关,当然这些也与“人”相关。综合归纳银行贷款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1)队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判断失误;(2)缺少科学、成文的信贷政策;(3)内部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4)不科学得操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必要性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信贷资产所占比重仍高达60-70%,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但即便商业银行制定了谨慎的贷款政策,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贷款价格,也并不能从每笔贷款中获利。银行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问题贷款和由此产生的贷款损失。但贷款风险又是可以认知和有效防范和控制的,加强贷款管理,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充分认知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额表格(亿元)
新增人民币贷款额
同比(%)
不良贷款金额
比重(%)
2006年
11657
10.1
10534.9
9.22
2007年
13055
7.0
12700
6.17
2008年
18022
38.05
11100
8.05
2009年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14.4亿元,比年初减少15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不良贷款率1.09%,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从这些^^文档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严重的贷款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分类标准不够细化,导致分类结果过于宽泛。我国大多数银行的贷款分类认定界限还不够精细,每一类别的覆盖范围过于宽泛,使得在同一等级内的贷款质量差异过大。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分类结果就难以啊效揭示贷款的风险价值和预期损失。国际银行业的贷款分类统计数据表明,将正常类贷款细分为5~9级的银行占36%,l0~14级的占25%,l5~19级的占17.2%,2O~24级的占7.3%,小于5级的占14.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也要求银行对正常贷款至少要有6~9个等级的划分。
(二)分类方法缺乏对行业、区域、经济景气程度等宏观因素的有效分析。目前很多银行的分类方法尚不能对这些重要的外部因素(如行业发展前景、区域经济水平、国家整体经济景气程度等宏观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和考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贷款风险的准确识别。
(三)分类结果尚有一定的偏离度,这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结构上。目前很多银行的分类结果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总量偏离和结构偏离的问题,这意味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还未能得到准确反映和有效归类,从而使得基于分类结果而提取的风险拨备不能有效覆盖贷款风险,或是过度覆盖了贷款风险。
(四)贷款分类管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贷款分类管理需要对贷款的全程进行监测和评价。日前多数银行过多地强调不良贷款等结果性指标,对分类过程则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五)贷款分类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客户和债项的差异性。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贷款分类至少要考量客户和债项两个维度。客户分类需要根据客户所在区域、行业、经营规模、管理能力、财务指标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组。债项分类是在客户分类基础上综合担保、债项余期、还款记录以及交易对手信誉、交易产品风险度等因素确定的分类结果。不同区域、行业、规模、债项的贷款评价模型是存在一定甚至较大差别的,而目前多数银行在进行分类时基本上使用同一个模型、同一套方法、同一组参数。由于缺乏对客户和债项的细分,因此贷款分类结果也仅对部分客户和债项有效,从而影响分类结果的准确性。
(六)信息质量较低。随着定量分析技术和统计模型在贷款分类中的应用,对数据质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前许多银行在贷款五级分类中受到数据质量的制约,如数据库的不健全、信息披露的不规范、缺乏社会信息共享平台等。由此许多银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贷前调查尽职程度较低、贷款评估质量不高、信贷审批存在误区、贷后检查反馈环节薄弱、信贷风险监控未能行伞过程管理、责任认定和追究工作滞后、信贷人员不重视贷款管理工作、难以准确收集客户信息、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信贷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商业化运行时间较短,贷款风险及质量的估计主要依靠贷款风险分类,而许多银行对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重视不到位,大多数只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手段无力,措施不硬;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执行不到位,分类的准确性、科学性难以落实;有相当部分基层行只在贷款风险分类推行的初期按贷款风险分类的规范程序进行了分类,在以后的历次分类中往往因工作量大而简化认定程序,或仅根据客户经理个人的主观判断定期调整分类数据,没有严格按照收集^^文档、外勤调查、信贷讨论、确定初分结果(超权限上报、审查、审批)等程序操作;信贷档案整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责任追究乏力,没有起到应有的制约和惩罚作用;特别要提出来的是贷款风险分类与信贷管理的结合不到位,对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成果利用不到位,这不但浪费了大量所收集的客户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资源,大大增加了信贷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大大弱化了贷款风险分类在风险防范和化解上的大功能。
四、国际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发展对我国的指导作用
巴赛尔调查报告显示,关于风险分类的创新在监管层和银行内部同时进行,可以为我国风险分类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从五级分类到“四级”分类
美国监管当局对五级分类2004年的修改操作性强,适合作为我国未来可选的分类方法适用,我国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具体参数进行修改后直接引入。这次修改后的五级分类特点和具体内容如 :引入了代表信用风险发展成果的“ 维评级框架”,使具体分类过程脉络清晰。 一维是借款人评级 (borrower rating),另一维是债项评级(facility rating),分别对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和债项的损失风险处理。在综合考虑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级,最终原有分类框架下中间三类资产被分为两大类,批评类资产(C riticized Asset)和问题类资产(Classified Asset)。
(二)以贷款风险价值为依据划分多层次风险等级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以内部评级体系(IRB)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在贷款分类上,引入客户的违约概率和预期损失率。如香港2O03年对风险分类的修改就是内部评级的新的监管分类。该分类将风险暴露划分为零售类和非零售类。其中,非零售类中的其他公司项包括新巴塞尔协议确定的四类特别贷款(项目融资、创造现金流的房地产融资、特别项目品种融资、商品融资)。非零售类的监管建议标准从原来的5级上升为1 2级,其中“正常类”升为8级。对零售风险采用11类分类制度,其中,正常为7类,划分依据定期平均预期损失(EL)的范围来定义(如可把小于1 O% 的损失率的划为iE常一级)。比较香港美国的监管分类变迁,我国规模较小的银行和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以在建立对客户群的信用评估的基础上,采纳美国2OO4年版本的五级分类,更具有实用性,分类从五级到四级,但分类脉络清晰,先评估借款人,在特定条件下再进行债项评级。对于大型银行,因本身优势和面临国际竞争,应鼓励其尽早完成对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
五、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贷款日常管理方式和机制,实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
1、建立以风险分析、预测为核心的贷前管理模式。随着风险分类法的全面实施,商业银行应相应更新贷前调查及审批的观念和分析方法,必须以第一还款来源作为偿还债务最有保障的来源,坚决摒弃以信用支持分析代替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分析,在还款来源上过分依赖抵押品和担保的本末倒置观念,全面、系统地引入财务分析、非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和信用支持分析等分析方法体系以及资产转换循环理论,在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还款意愿等影响贷款偿还的风险困素进行全面分析和审查。
2、实行以风险预警、抑制为核心的贷后风险前馈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方面,应建立贯穿于贷后管理全过程的以风险预警、 抑制为核心的风险前馈控制机制,通过严格的贷后日常管理工作广泛地采集有关借款人、保证人和担保品的最新信息,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发现影响贷款风险的预警信号,实现对风险的及时预警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二)建立与贷款五级风险分类法相配套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健全贷款分类结果认定和风险监管的组织管理制度,保证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风险监管措施的到位。为了防止在贷款风险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保证贷款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商业银行应在各分行设立独立于信贷经营和审批部门并直接对上级行负责的信贷风险监管部门,负责对风险分类结果的最终认定和风险的监管、考核、责任认定等工作,银行的内审部门也应加强对风险分类结果的审计,监督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分类过程的科学性、合规性。
2、根据风险分类法建屯新的贷款质量评价体系和对行业、地区系统风险的预警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分类法的分类指标和贷款风险度等相关风险指标,结合原“一逾两呆” 法的流动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贷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总星分析、结构分析、同期比较分析、同业比较分析等,全面评价贷款的质最状况,预测质量变化发展趋势,各银行应建立对各行业、地区和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预警及反馈系统。
3、利用风险分类法健全、完善信贷管理奖罚考核和信贷责任制度。商业银行对各级经营机制的考核可利用以风险分类结果为基础建立的质量和风险坪价指标体系,测算子类贷款的损失比率及各级机构贷款的损失额、损失比率,具体量化各分行的贷款风险状况,同时结合贷款利息实收率、综合收息率和综合贷款风险度等指标,通过考核各指标绝对值及变动值、变动率等全面客观地考核各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随着贷款风险分类法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强化、完善信贷责任制,提高对信贷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责任追究的力度。
(三)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贷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风险分类法引入的风险管理模式客观上要求信贷员、信贷管理人员以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信息,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信息齐全、网络四通八达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纵向上(即上下级行之问)应在风险分类结果等信贷业务数据实现互联并实时传达的基础上,数据外延应扩展到相父的行业信息、产业政策、产品市场信息、产业技术信息等,并实现全行数据的联网,使上述信息在全行内部得以共享。要完善上述系统则应建立银行内部分支行之间不同层次的信息采集入网制度,通过分层次的信息采集和并网,在纵向上构建全行内部的网络信贷信息数据库。在横向上通过与当地人行的银行信贷登记系统联网,使同一地区各商业银行之间实现对本地所有借款人相关信息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以充分满足对信贷、 务交施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建设强健、健康的信贷文化
银行对信贷政策、程序、审计和控制的全过程都有一套多年形成的主流习惯做法、机构安排、思维方式等等。这些占支配地位的习惯和做法的总和,就构成了信贷文化。对于一家银行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质量,信贷文化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健康的信贷文化在贷款分类中的体现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
1、贷款分类人员具有相同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使用同一种贷款分类标准;执行同一种贷款分类方法;具备充分的培训背景。
2、80% 的贷款分类人员对同一笔贷款的风险程度的判断趋于一致。
3、贷款分类的政策、标准及规定是自卜而下的和唯一的,不存在多种贷款分类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4、贷款分类质最的控制是有效的,贷款分类对贷款实际风险变化的监控是敏感的和及时的,贷款分类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应用,贷款分类的结果与银行信贷风险政策及经营目标相一致。
(五)全面提高信贷队伍素质
商业银行必须一方面应不断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信贷人员使之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针对信贷经营管理和信贷人员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业务知识和操作制度的培训,并鼓励信货人员自学与信贷业务有关的法律、会计等专业的知识。
参 考 文 献
1、郑纯毅.中外银行货款分类比较分析.金融论坛[J].2007年第l0期.
2、柳志强 牟建阳 迟克幸.基层银行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J].2008年第2期.
3、郭劳.关于对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广西金融研究[J].2007年第7期.
4、贾宁.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甘肃金融『J]. 2009年第6期.
5、曾海涛.关于如何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思考.海南金融[J]. 2004年第3期.
6、顾洪飞 赵伟希.从现行贷款分类方法的比较看银行监管.会融纵横[J]. 2008年第2期.
7、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沈红梅 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