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证券市场风险论述
2.1 证券市场风险定义、特征及解析
2.2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表象及评述
3、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3.1 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3.2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控制的策略
内 容 摘 要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产生的特殊经济背景,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同时也是风险非常高的市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正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入市警示信条。因此,研究和防范证券市场风险,是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证券市场的传统风险评述中展开剖析,阐述了证券市场风险的含义、特征和种类;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成因和控制的紧迫性,提出了风险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因素、防范
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一、 引言
1990年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新中国证券市场登临历史的舞台。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中国股市起起伏伏,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和风险博弈的舞台展现。我们先看看中国证券市场这20年的发展历程对比。
牛市征程:
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股指在历时二年半的持续上扬后,终于在取消涨、跌停版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股指在快速下跌后开始反弹,半年的跌幅,三个月就全部涨回来,股指从386点升到1558点。
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达200%,最高到达1052点。
1995年5月17日至1995年5月22日。3个交易日内,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三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在深发展等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
1999年5月19 日至2001年6月14日。此次走牛俗称“5.19”行情。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
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经过了四年的大调整之后,新一轮史上最大的牛市行情在中国股民面前拉开大幕,股指突破2245点的历史高位后直到6124的新的极值。
熊市征程:
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下跌到386点。
1993年2月6日至1994年7月29日。快速上涨完成后,股市大扩容也开始了,伴随着新股不断发行,股指回到了325点。 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之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短暂牛市过后,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轮行情即将发动。 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股指跌至1047点。 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问题,市场进入了慢慢“熊”关途,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2007年10月17日至今,在创下历史最高点后,终于抵挡不住监管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指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回归。一年后,在国际各股指止跌的“榜样”下,上证综指终于在1664点止跌,进入了之后的休养生息阶段。
从中国股市的牛熊发展的历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证券市场发展和风险博弈及控制的历程。中国股市在风险的伴随下,经历了全民对股票的根本转变的认识过程,经历了监管层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股市融入国民经济的重要历程。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次的风险打击,也在一次次的风险博弈、风险控制过程中逐步壮大,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截至2010年10月,我国沪、深两个市场的共有上市公司2170家,总市值达26.28万亿,相当于GDP的78%,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二,新兴市场第一,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二、证券市场风险论述
一、 证券市场的风险定义、特征及解析。
证券市场风险风险是指由于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异,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从而使市场参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划分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
系统性风险,又叫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处于同一市场中的所有证券共同面临的、由整个经济或政治形势的变化所造成的风险。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说,这种风险是无法消除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进行证券保值。系统性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证券价格波动对所有投资者都起作用;二是投资者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方法消除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手段除了暂时退出市场外,主要是采用同一种交易品种在相同时间内的反向操作技术,即风险对冲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方法。这就是系统性风险的原因所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汇率的波动,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主要由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造成。 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风险: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法规、举措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可能会造成证券收益的损失,这在新兴股市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公司利润、债券收益的变化;证券交易政策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证券的价格。
2、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指证券市场行情周期性变动而引起的风险。这种行情变动不是指证券价格的日常波动和中级波动,而是指证券行情长期趋势的改变,它可分为:看涨市场或称多头市场、牛市和看跌市场或称空头市场、熊市两大类。证券行情随经济周期的循环而起伏变化。在看涨市场,随着经济回升,股票价格从低谷逐渐回升,随着交易量扩大,交易日渐活跃,股票价格持续上升,升至很高水平后,资金大量涌入并进一步推动股价上升,但成交量不能进一步放大时,股价开始盘旋并逐渐下降,标志着看涨市场的结束;看跌市场是从经济繁荣的后期开始,伴随着经济衰退,股票价格也从高点开始一直呈下跌趋势,并在达到某个低点时结束,在看涨行市中,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都会上涨:在看跌行市中,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都会下跌,因此,盲目的股票买卖不可取。
3、利率风险:指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投资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利率与证券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利率提高,证券价格水平下跌;利率下降,证券价格水平上涨。利率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①改变资金流向②影响公司的盈利。当市场利率提高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商业票据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证券的需求,使证券价格下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证券市场,增加对证券的需求,刺激证券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利率提高,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盈利下降,派发股息减少,引起股票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融资成本下降,净盈利和股息相应增加,股票价格上涨。
4、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物价普遍上涨,社会经济运行秩序混乱,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恶化,证券市场也难免深受其害,所以购买力风险是难以回避的。购买力风险对不同证券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固定收益证券,如优先股、债券。而普通股股票的购买力风险相对较小,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公司产品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名义收益会增加,公司净盈利增加,此时股息也会增加,股票价格随之提高,普通股股东可得到较高收益,部分可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率先涨价的商品、上游商品、热销或供不应求商品的股票购买力风险较小;国家进行价格控制的公用事业,基础产业和下游商品等股票购买力风险较大。
在通货膨胀初期,企业消化生产费用上涨的能力较强,又能利用人们的货币幻觉提高产品价格,股票的购买力风险相对小些,当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各种商品价格轮番上涨,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企业承受能力下降,盈利和股息难以增加,股价即使上涨也很难赶上物价上涨,此时普通股也很难抵偿购买力下降的风险了。
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或可回避风险,是指存在于个别证券的、由某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自身因素所带来的,只对某个行业或个别公司的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有三个特点:一是由特殊因素引起;二是只影响个别证券的收益;三是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规避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它主要受证券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事业稳定程度及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债券、优先股、普通股都可能有信用风险,但程度有所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就是债券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因为债券是需要按时还本付息的要约证券,故而,信用风险是债券的主要风险。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小,中央政府债券更是几乎没有信用风险,其他债券的信用风险依次从低到高排列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没有还本要求,普通股股息也不固定,但仍有信用风险,不仅优先股股息有缓付、少付甚至不付的可能,而且如公司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立即会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更不用说当公司破产时,该公司股票价格会接近于零,无信用可言。
在债券和优先股发行时,要进行信用评级,投资者回避信用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参考证券信用评级的结果,信用级别高的证券信用风险小,信用级别越低,违约的可能性越大。
2、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使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公司的经营状况最终表现于盈利水平的变化和资产价值的变化,经营风险主要通过盈利变化产生影响,对不同证券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经营风险是普通股票的主要风险,公司盈利的变化既会影响股息收入,又会影响股票价格,当公司盈利增加时,股息增加,股票价格上涨,当公司盈利减少时,股息减少,股价下降,公司债的还本付息受法律保障,除非公司破产清理,一般情况下不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但公司盈利的变化同样可能使公司债的价格是同向变动,因为盈利增加使公司的债务偿还更有保障,信用提高,债券价格也会相应上升。
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因素很多,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的经营风险时,既要把握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又要把握不同行业、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产品特点、不同管理风格等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3、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利率变动风险,再筹资风险等。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有资本负债比率、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债务结构等。一般而言,公司的资本负债比率越高,债务结构越不合理,其财务风险也就越大。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于公司,投资者的股息收益与通过股票价格变动获得的资本利得与公司的经营效益密切相关。所以,股票的财务风险将直接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效益。
投资者在投资时应注重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
4、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指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上市公司的股东和管理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管理者和股东追求的目标不同,尤其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
二、中国证券市场风险表象及评述
证券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其进程中,发展与规范,始终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题。伴随着证券市场高速的发展,风险和风险控制始终贯穿其中。
1990年、1991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先后成立后,中国股市在取得名分后开始了第一次所谓牛市的征程,直到1992年5月21日。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5月21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在全面放开股价的利好刺激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但是,这波由政策引发的行情最终在短时间内体现出了中国股市的第一次系统性风险的恶果。在1992年8月10日-新股申购的“810”事件和市场的疯狂表现下,管理层开始实施以“打压”为主的监管政策,1992年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成立。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下跌到386点。中国第一批股市吃螃蟹的投资者第一次品尝到了系统性风险的滋味。
之后,尽管市场甚至反弹出了新的高点,但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威压下,中国股市在经历又一次过山车式的表演后,进入了近两年的“冷静”期,直到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的行情,到1996年12月16日得到了遏制。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终于扼住了涨势的咽喉。文中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和深交所决定从既日起,对在该两所上市的股票、基金类证券的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10%限制并实行公开信息制度。当天,沪深两市均跌满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市场投资者再次领教了市场的政策性系统风险带来的疯狂和悲哀。
2007年10月16日中国股市走到了迄今以来最辉煌的顶点:6124点。市场上万点论不绝于耳,投资者普遍乐观。然而,源于2007年8月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的投资者却进行了选择性的忽视。在国际和周边股市普遍深度下跌下,中国股市终于抵挡不住监管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7年10月17日开始了漫漫“熊”途,最终以下跌了72%收场,屈居本次世界性股灾跌幅榜亚军。这次以经济周期性波动为主的系统性风险让众多的市场投资者品尝到浓浓的苦果,影响至今。
以上我们看到了在中国股市发展道路上穿插不断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同样的,市场非系统风险同样阴魂不散,仅仅伴随着我们的新兴市场的发展史。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这件事后被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的事件,直接导致当时中国金融业的重量级人物管金生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直接受到3.27国债事件影响的市场参与者损失惨重。
除了这些可圈可点的著名事件外,更多的非系统风险无处不在:业绩陷阱、操纵市场、证券欺诈等等屡见不鲜。
中国证券市场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产生的特殊经济背景,中国证券市场也是个非常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同时也是风险非常高的市场,已成为时时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从上面列举出的不同表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研究和防范这些风险,是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三、证券市场的风险控制
一、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发展和风险是事物的两面,此消彼长。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发展始终是处于主导的地位。我国证券市场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而且也必将继续为中国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肯定成绩,注重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新兴证券市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背景和其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如证券市场内部上市公司质量、中介机构水准问题、证券交易制度的缺陷、调控政策的失当以及证券市场外部宏观经济的波动、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来自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等都可以引起我国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这种异常波动不仅可能在微观领域给市场的有关参与者带来损失,而且可能在宏观领域对证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认真研究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各种风险,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证券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融资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触角已经深入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截止2010年10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4,846.80万户,B股账户249.01万户;有效账户13,025.21万户(数据摘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也就是说目前中国股民达到一亿三千万人,基本上1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投资股市。所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安危和风险不再仅仅是经济风险或金融风险了,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稳定。如果不对证券市场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做出有效控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对于中国的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造成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式发展。所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要把其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来研究,而不是再作为一个金融分支来处理。
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风险防控“勿以恶小而不为”。面对如今证券市场上的各类系统性或非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对影响大的、情节恶劣的情况加以防范和严处,对于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影响范围较小的犯规行为加以松懈,须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然,我们目前已经欣喜的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层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监管范围和手段日趋严格。
二、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控制的策略
1、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国证券市场在多年来反映出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新兴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出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研究和建设,给予市场良好的、有效的依法办事的氛围和习惯。
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短,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我们以短短的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成熟资本市场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政策市的称谓一直伴随我们的市场,反映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的一面。因此,在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解决证券市场的法制问题,要根据情况,不断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以规则发展市场,而不是以意志去指挥市场。
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
针对历来对市场影响较大的虚假信息、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等行为,政府各监管部门应依法强化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财务报表的披露标准和要求,严惩各种手段扰乱市场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在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整体影响较为严重的冲击。
第三、加强证券市场建设,增强与宏观经济的契合度。
经济发展总是周期性的,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壮大和日趋国际化,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对于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契合度和抗风险性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证券市场整体实力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第四、进一步加强市场中坚力量的建设。
机构投资者、各类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等等市场中坚力量应该进一步发展,增强市场的稳定度,让市场更为成熟。
2、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证券市场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水平。
第一、加强市场参与各方的法制建设和约束机制。
对不断出现的上市公司业绩陷阱、机构操纵市场、证券欺诈等情况,市场参与各方的法制建设和约束机制任重而道远。
第二、加强执业道德建设和严格行业准入机制。
对市场各方参与者的思想道德进行要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考核体系进行衡量,同时,对于行业的准入机制实行严格管理,对造成市场风险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剔除。
3、加强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主动防范证券市场风险。
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征就是市场参与者众,散户参与面很大,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维稳的重要课题。在不断强调外在各方面监管、防控情况下,加强投资者教育,从内在进行风险防控很有必要。
第一、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买股票就能赚钱的思想,鼓励投资者加强对上市公司质的的分析,改变盲目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
第二、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得、学习的渠道。目前,上海证券报与各家券商合作推出的股民学校就很有特点和实际作用,授之以渔,让广大的散户投资者改变了直接要“鱼”的模式。
4、继续完善风险对冲机制的建设,让既有的风险对冲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投资组合策略与风险控制。
根据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性风险较大,包括28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只能分散掉50%左右的风险量,分散风险效果不佳。此外,由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同一年度的系统性风险相差不大,因此也难以通过选择行业来规避系统性风险。再者,较高的投资组合成本与技术要求,限制了个人投资者投资组合能力的运用。为此,就很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风险对冲与风险控制。
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风险对冲的主要方法是投资者在投资证券现货品种时,通过买卖证券指数期货、证券现货期货或者上述两者的衍生品种,如证券期权等,进行反向操作,将投资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研究表明,股指期货、期权交易和现货卖空是规避证券投资活动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比如,股市看涨,则买进股指期货合约;股市看跌,则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保值避险的目的,使股市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正是风险对冲工具在规避市场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上的巨大作用,我国于2010年4月推出了股指期货交易,中国证券市场有了真正的做空机制。
加强我国风险对冲机制的作用发挥。
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由于对市场准入的标准较高,股指期货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摸索阶段。对于中国的首个做空风险对冲机制,我们有着更多的期待。
参 考 文 献
1、马琳,《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研究》,2002年6月10日
2、陶晋、李锋、田素华、何仁科,《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