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状
第二部分 分析
第三部分 未来的发展趋势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我对近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本文将从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三部分内容进行论述。
如何看待近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
第一部分 现状
银行储蓄存款包括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城乡储蓄存款、农业存款、委托及信托类存款等。下表为2006年和2007年的全国银行储蓄存款数据:
表一 2006—2007年全国银行储蓄存款
单位:人民币亿元
各项存款 年份
2006
2007
企业存款
113239.0
138673.7
财政存款
10926.7
17632.5
机关团体存款
15045.9
19032.6
城乡储蓄存款
161587.3
172534.2
农业存款
7414.0
9283.5
委托及信托类存款
2759.3
3155.6
其他类存款
24487.6
29059.2
合计
335459.8
389371.2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最大。那么,近几年银行储蓄存款是否每年都是递增的呢?储蓄存款的增减情况与地区有关吗?下面以城乡储蓄存款为例,按照地理大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各选一代表省市进行统计,近年的储蓄存款情况如下:
表二 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全国
86910.6
103617.3
119555.4
141051.0
161587.3
172534.2
北京
4389.7
5293.5
6122.4
7477.7
8703.8
9155.3
吉林
1878.5
2161.4
2405.6
2798.1
3107.5
3186.8
江苏
6276.2
7638.2
8863.1
10581.3
12183.4
13014.9
河南
4196.0
4919.1
5607.3
6488.6
7367.4
7812.2
广东
11813.3
14061.8
16193.4
19051.4
21583.3
22243.4
四川
3665.2
4333.8
5019.4
5902.7
6787.7
7450.9
新疆
1137.6
1371.8
1534.7
1816.4
2035.6
2054.9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银行储蓄存款增长趋势显著,全国总增长额较大。
第二部分 分析
那么,影响银行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带来了哪些利弊?下面将一一分析。
一、影响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尤其这几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1%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为10%左右,城市为8%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大幅度增加,为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消费增长的相对落后
从宏观层次上来看,我国长期的内需不足是导致储蓄大于投资的直接原因。中国内需不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直接导致实际购买力增长缓慢。其次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居民对未来的就业和收入以及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缺乏安全感而增加储蓄。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也反映了我国低消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保持持续走低态势,2005年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52.1%的水平。可见,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消费水平还是低下的,从而导致国内储蓄过剩。
(三)居民对体制变迁预期的强化
所谓体制变迁预期是指对体制变迁的未来观念。体制变迁意味着未来生活的不稳定。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与居民未来生活有关的体制变迁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住房、劳动就业等,基于这些变迁而产生的预期极大地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动机。据调查,在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中,子女上学、看病就医、应付下岗失业、购房等显著地强于生活质量提高、自我发展、休闲娱乐、旅游等,成为支持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
(四)银行对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
从微观层次上来看,银行对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是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主要原因。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需要动员储蓄并为有前景的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很强的储蓄动员能力,但在对贷款项目的评估和贷款发放对象的选择上却存在不合理。有些优势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而劣势企业却备受银行青睐。例如,商业银行贷款通常偏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国有企业的生产目标通常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出现低效益的投资甚至重复建设。相反,一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良好获利前景的投资项目,也往往由于歧视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在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的贡献已经占到17.8%,但在当年全国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仅为2.4%。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通过利用国家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合资或合作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内金融系统对其融资的约束。
(五)产业结构不平衡
从中观层次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国内投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中国在一段时期内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产品内分工的内部装配、加工和制造环节。地方政府对于工业企业项目的投资需求比较强,而服务业一般较小、较为分散,政府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所以服务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这就造成了工业部门,尤其是能够创造外汇的加工制造业部门,被放在了首要地位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不能够带来较多外汇收入的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受到抑制。但是,一般加工业效益低下、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新兴产业需要投资,但是又受制于资金以外的因素,如技术的限制和制度的限制等,而技术落后也影响了投资项目的竞争能力,从而大大制约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积极性。这样,相对于国内投资能力,国内储蓄出现了过剩。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储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殊的制度和体制背景下形成的。
二、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的利与弊
由于以上分析的主要因素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有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聚集货币资金,促进资源的再分配。
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占银行全部资金来源的60%以上。银行把聚集起来的货币资金,以贷款等方式将资金运用出去。银行通过多种形式的贷款,以满足生产和流通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调节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银行信用是国民经济供应货币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银行信用对国民经济的货币资金供应的比重越来越高,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我国来说,资本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而储蓄被认为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所以,对于储蓄长时间以来一直采取鼓励的政策。储蓄增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储蓄的过度增长却不一定是好事。其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蓄与投资反差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是宏观经挤最基本的均衡原则,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不断上升过程中,其相互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储蓄要顺利转化为资本。储蓄代表的是潜在的货币需求,蕴涵的是滞后的购买力,当它们没有发生购买时,体现的只是供给的价值储存。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的前提,就是不断被储蓄起来的供给,要不断由储蓄变成的投资需求来购买实现平衡。储蓄供给转化为投资需求的有两个,一个是“收入——金融体系存款——企业贷款——借款人投资”,称之为间接融资渠道;一个是“收入——内部入股、资本市场、直接投资举办企业——企业投资”,称之为直接融资渠道。在市场化的国家,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为3:7或4:6。所以,收入的大部分通过内部持股和资本市场以及直接办厂等途径,进入直接融资渠道,相对来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通过储蓄而进入间接的融资渠道。因此,仅就储蓄转化为投资而言是完全充分的。但是,我国的情况刚正好相反,在计划经济下,间接融资大于直接融资的比例。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变迁,间接融资渠道相对缩小,而直接融资渠道又不能相应拓展。这样,储蓄就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一方面是储蓄积压,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萎缩。
储蓄与消费反差
储蓄代表的是未来消费,是滞后的购买力,但是,储蓄可以而且能够转化为当前的现实生产力。我国当前的储蓄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存量巨大,尽管目前投资需求相对萎缩,但储蓄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投资的主要来源。所以,储蓄的过度增长,一方面不断的增加了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持续地抑制了现实消费力,这样就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生产的商品消费量持续缩减,大量由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产品积压、滞销、库存所占有。这一矛盾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并最终引起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国际范围来看,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一直都是较低的,但却维持和改进美国的生活质量,支持美国的经济增长。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的金融运行中储蓄的高投资转化率使然。 我国的名义储蓄——投资转化率不及70%,实际转化率则更低。显然,大量的储蓄未能有效转化为投资资源而被滞留在中间环节上。
储蓄与收入反差
收入是储蓄的基础,储蓄是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储蓄在一个侧面反映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我国目前的高储蓄与收入的积累和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反差:首先,高储蓄家庭和低储蓄家庭的比例失衡据调查,储蓄额在l0万元以上的家庭数占家庭总数的l5%,但其储蓄总额却占我国居民储蓄总额的65%;其次,高储蓄家庭的储蓄增长速度快于低储蓄家庭的储蓄增长速度;再次,储蓄自身就是财富,而且储蓄可以生息,所以,储蓄积累实际上是一种财富扩张,但是,由于储蓄积累的不平均.因而,财富扩张在高储蓄家庭和低储蓄家庭呈不同的趋势;第四,政府为了分流储蓄而采取必须的降息政策,对高储蓄家庭和低储蓄家庭来说,这一政策导致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低储蓄家庭因降息而受到的边际损失大于高储蓄家庭所受到的边际损失,因为低储蓄家庭储蓄的边际价值大于高储蓄家庭储蓄的边际价值。所以,降息对低储蓄家庭来说是不利的,它实际上拉大了储蓄的贫富差距。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高储蓄是建立在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基础上,储蓄与收入的反差在一定意义上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
储蓄与银行经营风险反差
储蓄是银行经营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银行从居民家庭吸纳储蓄,再把它作为资本贷出。吸纳储蓄形成银行对居民家庭的“软负债”,贷出资本(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制运行情况来看,其贷出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形成企业对银行的“硬负债”。对银行来说,吸纳存款要付出利息,贷出存款要收取利息,收取的利息大于付出的利息,其差额构成银行经营收益。银行的经营风险就存在于其“吸纳”和“贷出”的均衡,吸纳的多贷出的少,或者贷出的不能收回,银行就面临经营风险。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巨额储蓄由于不能转化为“台意的贷出”。银行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潜在的经营风险:首先,银行每年要为5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付出3000多亿元的利息,但是,由于大量的贷款沉淀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无法从贷款利息中得到足额补偿,不得不用资本金给付,这样就导致银行经营亏损率的增高;其次,大量储蓄存款经过银行信贷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双重运行轨道,最后沉淀于成品仓库。对企业来说,由于产品的积压、滞销,不能将商品形态的资金实现为货币形态的资金,所以,无法按时按量归还银行货款。对银行来说,它们变成为“呆帐”、“坏帐”,是无效率运营的不良资产。这样就形成了“高储蓄——高贷款——高积压——高拖欠——高亏损”的不良循环,导致银行经营的高风险。
第三部分 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趋势上看,储蓄存款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从更长时期看,随着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大,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居民金融资产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形成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数量结构。银行的储蓄存款未来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参 考 文 献
[1] 郭海峰:扩大内需与我国内外经济均衡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7,(2);
[2] 王永龙:我国居民储蓄增长及分流问题探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