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发行的具体方法
我国股票发行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存量发行比IPO发行更具优势
四、未来发展方向
内 容 摘 要
内容摘要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首先,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承诺: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是我国加快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挑战的重要手段;第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建设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特别是在股票发行市场中,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日益增加,上市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方面为我国股市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公开发行股票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股票发行工作中已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接受考验,优胜劣汰,使我国股票发行工 作日益合理化。下面通过对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回顾,谈谈自己对当下市场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股票发行的具体方法
(一).通过发行认购证发售股票的方法
这种股票发行方式不是向投资人直接发售股票,而是向投资人先发售认购证(或认购表),然后摇号抽签,投资人凭中签的认购证再去认购股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股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具体有以下两重方式:
第一种、是限量发售认购证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发售认购证之前,事先公布认购证发售的总数量,并规定每张居民身份证可购买认购证的数量。例如1992年8月深圳在发行13家上市公司股票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当时深圳政府预定发行认购表500万张,每张100元,每人凭身份证可以购表10张,中签率为10%。由于当时的股票严重供不应求,全国大量的投资者拥向深圳抢购认购表,而发售认购表的组织工作不严,存在少数工作人员营私舞弊的现象,结果引发了“8.10”事件。
第二种、是无限量发售认购证的方式。这是国家体改委于1993年规定的新股发行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敞开供应,随意购买认购证的方法。这就解决了限量发行认购证所产生的严重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购买股票面前,人人机会平等。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这种无限量发售认购证的办法造成发行成本高、发行浪费大与中间盘剥严重等新的问题。
(二).通过发行专项储蓄存单发售股票的方法
为了解决认购证发行办法的问题,我国又采用了发行专项储蓄存单发售股票的方法。此种方法实际上是把银行储蓄与发售股票相挂钩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程序如下:
1.公布股票认购办法。2.公布储蓄存单与股票发售网点一览表。3.公布发行股票工作有关问题的规定。4.公布认购专项储蓄存单须知,进行存单认购工作。5.公布股票专项储蓄存单发售结果。6.公布专项储蓄存单摇号抽签办法,公开进行摇号抽签工作。7.公布中签号,中签者交款认股。
我国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采用专向储蓄存单发行股票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采用专项储蓄存单发行股票的方法与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仅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社会浪费。 专项储蓄存单发行股票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这种发售方式有利于资金充足的大户。二、是这种发售方式占压资金过多,占压资金时间过长。三、是这种发售股票的方法,会造成严重的存款搬家现象,使银行的储蓄失去稳定。四、是程序复杂,耗费人力过大。
(三).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发行办法
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发行办法,具体步骤如下:
1.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代理网点,凭本人身份证,股东代码卡,按发行价格和投资者标购数量缴足所需款项。
2.主承销商汇总申购总量,按发行数量与有效申购总量的比例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并将投资者实际购股数量自动分配到投资者股票账户上。
3.未购股数多余款项立即退还投资者。本办法解决了认购证发行的高成本、高浪费现象,消除了存单发行占压资金过多过长的问题,本办法全部通过电脑自动完成,全过程只需2—3周,并在公证部门监督下进行。但本办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本办法是面向全社会发行股票,但是发行地点只是当地,因此解决不了外地购买者资金搬家的问题。此外,如果申购股票数量大大超过了股票发行数量,每个投资者在按申购数量交足股款后,所能真正购到的股票可能在申购数量中所占比例很少。
(四)上网发行的办法
上网发行是指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电脑交易网络系统进行股票发行的方式。上网发行又分为上网竞价发行和上网定价发行。上网竞价发行是指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电脑交易网络系统进行竞价,确定股票实际发行价并成交的发行方式。竞价发行的具体办法与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方式差不多,但是也有一些具体的差别。
竞价发行具有很多优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其它发行方式产生的问题, 竞价发行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无纸化发行,节约了人力物力。竞价发行由于是通过股票交易所通向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发行,解决了小户购买股票的困难,体现了机会平等,也解决了现金大量搬运的问题。竞价发行极大地降低了投资者的认购成本,提高了效率。 从实践情况看,竞价发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竞价发行股票有可能被与发行方有利益关系的机构操纵。 上网定价发行也是通过股票交易所交易网络系统发行股票的一种方式。与竞价发行所不同的是,上网定价发行不是由股票的购买者通过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股票的发行价格,而是在上网发行之前由上市公司与承销商来确定股票的发行价格。上网定价发行与竞价发行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事先人为确定股票价格,一个是由市场的竞争决定股票价格。此外,上网定价发行在投资者认购股票时,往往需要按比例分配或摇号抽签的办法。在其它方面,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上网定价发行基本上消除了机构大户在股票发行中操纵价格的行为,但是股票发行时,股价事先由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制定,能否制定得合理,值得研究。此外,使用上网定价发行方法时,因购买者较多,只好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往往造成购买者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只能买到很少数量股票的现象。 后来我们在上网定价发行中又采取了摇号抽签的办法。每个购买者只准认购一千股,并配给一个合同号,认购交款后,由有关部门进行摇号抽签,来确定最终的购股者。这种方式促使有些大户用个人的名义大量开立股票帐户,以此来增加中签的机会。1996年之后,上网定价发行的方式又进行了改进,每只股票发行时,限制每个帐户申报股数的总量(最多不得超过1万股至3万股)。购买股数以1000股为单位,每一单位配一个合同号,然后通过摇号抽签的办法确定购股数量。这种办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一级市场购买股票,到二级市场出售,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稳赚不赔,这就使一些机构调入大量资金争购股票,经常出现发行一只股票,冲600—700亿资金的现象,这不仅使购股中签率严重下降,中小散户难于购到股票,也出现了一级市场中的严重透支行为,还有一些银行为券商购股违规拆借巨额资金,扰乱了金融秩序。为此,管理层采取了在股票上网定价发行中取消市盈率限制,使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接轨的办法,制约机构在一级市场的无风险运作。目前我国在股票发行中主要采用了上网定价发行办法,有些地方的股票在发行时采用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方式,其它的发行办法已陆续被淘汰。
二、我国股票发行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股票发行上市模式是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种世界模式的。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起步晚,风险大,并且肩负着推进改革及为国企改造[2]服务的任务,所以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从表面上看我国原来实行新股发行上市与第二种“增量发行”的IPO方式似乎一致。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我国原来把上市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我国于2005年5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到现在已基本完成。其本质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股权分置问题的成功解决,对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价值。所有股东利益一致, 非常有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和业绩的提高。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新股上市是真正意义上的IPO,欲上市公司先确定项目,然后再确定需要募集的资金数目,最后向一级市场发售新股,募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原先确定的项目,这样一来使得如果公司没有项目,就不能上市。因此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虽然我国股票市场正在不断加强监管,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饥渴症”,超额募集资金现象不断,一些公司甚至以拼凑项目融资。从2000年的各公司年报来看,超额募集资金基本都为产生新的投资方向。监管部门虽然出台政策限制融资规模,但并没有解决IPO公司融资规模与投资进度不成比例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问题。典型的例子如2000年4月上市的安泰科技,实际募集资金是其拟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的1.65倍,而其未投资金占募集资金的比重高达86.3%,由于没有合适项目,超额募集资金全部转为了国债和银行存款。
(二)在资金使用上,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频繁。募集资金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而且稀缺的资源。募集资金的使用、使用对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一个公司在未来的增长潜力,也是投资者判断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但由于某些公司在进行申报时所列项目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或者根本没有投资价值,这类IPO公司在获得资金后变更资金投向是必然的。据2006年统计,2004年,上市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募集资金899.32亿元,到2006年已有564.98亿元按原计划投入使用,另有113.20亿元拟变更或已变更募资投向,变更比例为12.59%。2005年全年共有20家上市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募集资金,募资总额为334.72亿元,到2006年第一季度,有296.81亿元募集资金已按原计划使用,而拟变更或已变更募资投向的资金有10.3亿元,变更比例为3%。变更比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大了监管力度。
(三)相当多的公司募集资金效益低下。相对于筹措资金是极大的热情而言,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问题,到2007年2月份还有103家公司戴着ST帽子,由此看来相当多的公司在融得资金的使用上出现败笔。一些公司刚开始融资的时候净利润或财务报表还好看一些,但随着投资的深入,企业业绩会出现滑坡,其主要原因除了行业竞争激烈外,还有上市公司投资失误。而且,有些企业并不需要资金,企业上市只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改善公司的治理环境,通过上市使企业变得更加正规。而这些资金充足、公司结构完善的好企业也是A股市场需要的,但现在在中国A股上市首先就要有融资项目,使得这些企业只能去“创造”一些项目出来,来迎合股市的政策。
(四)资金闲置日趋普遍。募集资金闲置是资本市场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集中体现了IPO上市公司在项目融资、招股过程的随意性和不严谨性。近年来,上市公司资金闲置现象已非常普遍,从2006年第一季报来看,1330家上市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5269亿元,其中用于短期投资的资金为992亿元,占比19%。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主要有四大投向:基金、国债、股票或期货。由于上市公司闲置资金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较低的风险偏好,所以选择投资基金和国债较为普遍。随着牛市的来临很多公司多把大量闲置资金投入股市,主要在申购新股方面,康佳拿出4.5亿元打新股;建发股份于2007年8月24日召开四届三次董事会及四届二次监事会同意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打新股。为闲置资金寻求最佳用途是上市公司维持股东权益,但如果闲置资金成为闲置资金并滥用就有违股东利益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存量发行比IPO发行更具优势
在我国A股市场上只看到公司IPO发行上市,却看不到有哪家公司存量发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不提倡,另一方面就是上市公司存在上市“圈钱”的误区。但在有关法律上找不到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存量发行属于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依据《证券法》第十条的规定,应当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未经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公司不得公开发行存量股。《证券法》还对公开发行新股应当满足的条件进行了规范(第十三条),但对存量股的公开发行条件却未有相关规定,也未授权中国证监会制定相关条件。因此,公司公开发行存量股只要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关于证券发行的一般规定,中国证监会就应当核准。但是如果国家批准存量发行方式,《公司法》中第一四二条是需要修改的,《公司法》第一四二条规定“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存量发行就意味转让股票,如果“不得转让”就与存量发行相矛盾。
那些资本金充足,并不需要社会资金的业绩优良的企业上市只是想将资本大众化,分散风险;提高股票的变现力;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更多顾客;便于确定公司价值。对于这些企业是否应该考虑存量发行呢?查看相关^^文档,2005年时,中国证监会曾经提出过“研究推出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存量发行试点”,但由于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股权份制改革,存量发行试点的工作就搁置了,而且对于当时以募资为主流市场来说,券商也会推荐IPO上市。那么相对于增量发行存量发行有什么优点呢?
(一)存量发行有益于市场稳定。企业存量发行上市后,仅仅是原有老股东拿出手中所持有的股权卖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这样该公司的总股本并不会变化,只是老股东的股权比例减少了,并通过出售股权引进了新股东,老股东也在引进新股东的同时实现了减持或者兑现。但对于老股东而言,不必担心新增股本会摊薄收益,因此,业绩迅速变脸的可能性不大,对市场的业绩摊薄效应就不明显,市场的抛压相应减少。有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风险。这类企业如果想融资,也可以在有有价值项目时,向市场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
(二)存量发行有益于成熟企业发展。相对于增量发行来说,存量发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减持变现,而不是为了融资。二是不会增加总股本,不会因项目失利而引发业绩变脸。由此看来,存量发行的风险要远远低于增量发行,毕竟在目前圈钱为主的市场里,部分企业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往往会夸大项目的盈利能力并做多往年的利润。
在我国如果可以实行存量模式发行股票上市,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欲上市公司来说,如果没有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也不用挖空心思去想。这样一来欲上市公司和券商都会轻松一些,不会产生募集资金闲置和运作效率的问题,存量发行将改变上市公司轻改制重筹资的现象,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整体功能,对股市的长远发展有利。
四、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入,但可以看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在未来应该会出现存量发行和增量发行共存的局面。因为我国目前证券化率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100%以上的水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上市,来做大做强我国的A股市场,实行存量发行更有利于优质蓝筹企业进入。
2006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和大牛市的来临,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纷纷计划回归A股。众所周知,优质企业在本土上市是大势所趋,因为本土市场是优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本国投资者相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对这些企业经营状况更了解,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同时,这些优质成熟企业,也正是优化我国股市环境所需要的,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数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存量发行,更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资金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生命力强充满活力,但又苦于资金上的短缺,这些企业希望通过IPO方式上市募集资金,上马新项目来加速发展。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应该避免存量发行,因为即使存量发行了,还要再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我国大力发展的中小板市场就是为了规范小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和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相信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以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导向,通过改革不完善,一定会顺利完成市场的转轨,并得到分一个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彦.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05)17-19
[2] 杨兴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分析[J] 会计研究 2002(8)37-45
[3] 王诗才.论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现状与对策[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4) 16-21
[4] 包丽华,冯夏宗. 优质大型企业IPO新思路:A+H模式[J] 时代金融 2007(5)108-110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文档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