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凉山自然资源概况和影响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1、凉山自然资源概况
2、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1)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2)受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的制约
(3)投资不足,效益低
(4)贫困程度深
二、凉山自然资源开发战略
1、找准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利用具有优越条件
(2)我国重点开发地带之一
2、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三、开发凉山自然资源的内容和措施
1、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
(1)发展水电能源工业
(2)加快农业区域化、优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把其培育成为凉山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4)加快发展林业
(5)发展畜牧业
2、通过政府力量需采取的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发展观
2、制定政策,扩大开放,广开融资渠道
3、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4、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5、预防为主,环护优先
开发利用凉山自然资源道路初探
内容摘要 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作为自然资源富集的凉山如何理性地校正坐标,把握正确的方向,更快更平稳地驶向和谐社会的光辉彼岸,很有必要重审自己的优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经济调整和转型,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即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凉山实际,可持续发展道路。文中还具体阐述了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及政府在其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拓展“两线”
开发“三江” 发展“三带”经济 开发措施
一、凉山自然资源概况和影响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1、自然环境及资源概况
凉山地表起伏,地形崎岖,从西北向东南由高到低倾斜,大致分为三类地形区,即西部和西北部为川西高山峡谷区,东部和东北部为大小凉山山原区,中部和南部为丘陵河谷平坝区。山地、山原、丘陵平坝三类地形面积分别占全州总面积的71%、20%、9%。全境南北纬度相差3°24′,且低山河谷、中山、高山之间的海拔高度相差甚大,再加上受内陆性小气候的影响,而形成从低山河谷到中山至高山依次呈现南亚热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三类具有显著差异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①
凉山是我省国土资源重点开发区——攀西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力巨大,曾被国家领导人赞誉为“这里得天独厚”、“这里资源丰富,前景光明,潜力巨大”的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资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凉山突出的五大资源优势,而且资源开发的互动与互补性强,开发条件优越,具有明显的比较开发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2、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凉山概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凉山的优势,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历史和现实、资源和要素、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区位、产业和生态等多个因素在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性优势,单一地依据某一优势开发,必然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顾此失彼,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在规划上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有预见、有选择、有重点、有先后顺序地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是凉山腾飞的必由之路。但要清醒认识制约着凉山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必须深思熟虑:
(1)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凉山尚有一部分的人口生活在边远的山区,加之交通、通讯落后和地形的分割,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形成“孤岛”式聚居。二元结构的封闭也制约着社会的逾越和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从产业结构来看,2004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3:35.5:31.2。从17个县市经济结构看,一是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异常的集中,较先进的生产力产业大都集中于少数县市;二是城市经济与地区内部产业的进化脱节,工业的优先增长未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加之地域广袤,各区域之间辐射半径难以衔接成网,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牵制。
(2)受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的制约。长期以来,由于缓慢的经济发展,一直未能给教育事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文化基础建设比较落后。目前只有一所综合学院。由于凉山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造成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科技力量薄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总量仅占全州人口总数的2.12%,而且知识老化,缺乏系统的再教育,观念更新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弱。
(3)投资不足,效益低。财力拮据,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制约着资源与市场对接,导致投资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低。对外来投资缺乏吸引力,筹融资渠道不多,主要靠争取国家、省上项目和资金投入,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投资不稳定。
(4)贫困程度深。目前仍有11个县是贫困县。易受洪灾、滑坡、泥石流、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恶劣的生存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凉山自然资源开发战略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利用具有优越条件。
一是丰富的水能资源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境内除流经凉山的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外,还有数百条中小河流,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达7100万千瓦以上。据统计,国家在“三江”流域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在凉山境内的就有9座,总装机容量4330万千瓦。目前正拉开总装机达3800万千瓦的金沙江流域和总装机2856万千瓦的雅砻江流域梯级开发的序幕。假如把这些可开发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发电2970亿度,可以供给发展工农业的充裕电力,还将成为西电东送的能源中心。按目前二滩、三峡等电站的入网价格计算,每年可为凉山带来740亿的工业产值。二是富饶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现已探明矿产种类达83种,有D级以上储量的59种,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矿床63处。而稀土、铜、铅、锌、铁等不仅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且综合利用价值高,可供建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原料工业基地。三是独特的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孕育了农业开发有巨大潜在优势。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农作物产量高、质量优,已列为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目前收集的生物资源6000多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逐步成为全省和攀西地区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林果业生产基地。四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泸沽湖、螺髻山、邛海、泸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具有山青、水秀、谷深、林密、风光绮丽、景色如画和地质古老等特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为代表的高科旅游,也构成凉山多层次、多元化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五是古朴神奇、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独特,特别是彝族火把节、彝族年、歌舞、服饰、毕摩文化、泸沽湖摩梭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①
(2)我国重点开发地带之一。
“八五”时期凉山就成为攀西地区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发展的重点。先后上马二滩、溪洛度、锦屏一、二级、甘洛瀑布沟等大型电站和生态示范园基地建设。国家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进一步的扶持将为凉山增加更多的机会。
经过50多年的经济发展,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现已建的采矿、冶金、食品、烤烟、卷烟、生物制药厂等工业企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许多地区因地制宜,搬迁高山地区彝族下山居住,改善他们生活条件。尤其是在开发利用资源上作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以甘洛等县的矿业秩序整顿由乱到治,为全省提供了经验,成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典型,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2、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实际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立足资源(水能、矿产、农业、旅游和民族文化),拓展两线(108国道和成昆铁路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河谷经济带、二半山经济带、高山经济带),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②这个立于足于凉山资源优势的 “两线”、“三江”、“三带”发展战略,不仅是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区域经济布局上覆盖了全州17个县市,同时又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型发展战略框架。
三、开发凉山自然资源的措施
1、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
纵观凉山的自然资源和提出的发展战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将带来凉山经济快速发展。
(1)发展水电能源工业。2004年全国有26个省市拉闸限电,这给凉山带来了发展水能资源的新契机。目前除“三江”以外,境内河流已建成水电装机规模,仅占全州水能技术可开发量的1.8%。在建的水电站项目全部建成后,水电站机总规模也仅占全州水能技术可开发量的3.16%。这对于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凉山来说,不能不说是水力资源开发滞后和能源结构上的一大问题。应抓住“西电东送”机遇,把水电能源工业作为凉山一种特色经济大力发展、优先发展。这不仅可以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奠定能源基础,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应防止“跑马圈水”的过热之势,防止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量过大。由于凉山位于欧亚和印度洋两大板块的剧烈碰撞地带,容易诱发地震、山体滑波、泥石流。再加之全国电力工业发展逐步将有核电发展与布局扩展的态势,我们在布局上要放眼全国电力“大市场”,打破县域界限,改变习惯思维,从全州大范围来统筹安排,加强西电网东部受端电网和西电东送电网的全面性、整体性规划建设,推进全国联网进程。重点是结合凉山大型水电基地的有序开发,加强与完善凉山区域主骨网架及负荷中心受端网建设,进行高一级电压等级输电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区域联网、全国联网和跨国布网。③
(2)加快农业区域化、优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凉山地域广袤,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尤其是受青藏高原的阻隔,导致气候的时空差异极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而凉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凉山的真正繁荣与发展。因此需要科学地认识和发挥各县市的自然地理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在原有基础上,要把特色经济的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③
(3)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凉山旅游业起步较晚,大多数旅游资源还是可待开发的处女地。特别应抓住享誉中外旅游胜地的香格里拉发源地,它是众多海内外游客梦寐以求向住之地,将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两者结合起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为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资源观、市场观、产业观和效益观。在开发利用上要清醒认识和理性的运筹,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着手围绕民族风情文化独特,开展有意味的民族文化活动和制品,将这种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④。如有特色的手工编织、刺绣、木制器具等等,结合新的风格时尚和市场需求,创造出巧工夺天工的工艺品,争取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有地一席之地。以往一提起西部开发,似乎就是要建设大型的工矿企业。实际上,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的传统产品也具有市场和竞争力,比“移置”大型工矿企业要省投资、见效快、少风险,有利环保,也更适合民族文化与地区习俗。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它属于无形资产,价值难以量化。一方面这种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融合在商品和服务中,而且还可以融合在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理念中,对经济发展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在旅游发展上,首先要解决或完善好基础设施和通信建设滞后的问题。其次是合理规划景区,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铺摊子”而造成资源浪费。应尽快恢复地震碑林和新建一部分特色旅游景点,举办线路众多的越野大赛、登山活动、原始森林探险、江河漂流和冰川地质及野生动植物考察、航空航天观摩等诸多项目,只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大气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静态文化活起来,使之成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口和经济的支柱产业。
(4)加快发展林业。我省尚存的最大原始森林在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定要保护好、管理好。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生态功能,而且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将林业经济作为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经济项目之一。当前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林业,如各类水果(龙眼、荔枝、菠萝)、名贵药材及野生食用菌和引进天然橡胶等经济价值较大的经济林木栽植,实现森林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保护珍稀、濒危生物和湿地资源,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涸泽而渔”的悲剧再度上演。
(5)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既是凉山传统经济又是其特色经济。如何将民族的传统技能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则大有作为。像以往被认为是“落后”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若能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与生态学理论和有关操作方式相结合,就有可能在取得特种收获物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减少其资源损害代价,提高生态维护实效。在珍稀动物的驯化繁殖技术上能与草场植被保护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改善环境并形成创新性养殖业。因此,要尊重他们的经济文化习俗,并对他们有碍环境保护的传统习俗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对草场牧地不能只使用不养护。大力发展草产品加工业,走退耕还草和草产品生产专业化之路,提高草肉转化率,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引进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④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放牧技能与自然科学知识和手段与之整合,放射出灿烂的现代光彩。
2、通过政府力量需采取的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发展观
政府要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不能视开发的对象为只具有经济价值的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文档,而应视其为兼有经济和生态双重价值的生态资源。开发行动所追求的也再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的单一经济价值,而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即经济和生态价值⑤。因此必须首先实现发展思路的四个转变:一是应变资源开采的不问市场为资源开发的市场导向;二是应变资源开采的单极增长源为资源开发的多极增长源;三是应变资源开采的规模为先,为资源开发的精品为先;四是从资源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开发到与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劳动力密集型开发。开发利用必须实现发展思路的转变,而发展思路的则有待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树起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旗帜,使凉山经济社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2、制定政策、扩大开放、广开融资渠道
为了推动凉山经济发展,应着手制定各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产业政策,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企业界,加强经济协作和联合;同时要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在资金不足时,可试行发行地方建设特种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和鼓励民间、个人的投资。此外还要制定工商、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放,改善投融资环境,广开筹资渠道,吸引各方资金。
3、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领域改革开放搞得早、搞得快,这些地方和领域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反过来,哪个地方、哪个领域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又会推动这些地方和领域的政府体制创新走得快一些、好一些。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一个有效的政府是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够对市场经济和个人活动起催化、促进和补充作用。⑥
4、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在建设重大项目要与当地老百姓的富裕相结合,做到工程建成之日,就是当地老百姓步入富裕之时。因为有的建设项目会给当地老百姓造成的损失,而当地老百姓确只能得到一次性补偿,且水平很低。在项目建设之后,国家、省和当地政府却获得巨额税收和利润,使商家获得可观的增加值,而失去土地或移民到其他地方去的老百姓,生活条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不如过去。⑦所以要树立重大项目建设与当地老百姓富裕相结合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脱离贫困的境况,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富民为本,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5、预防为主、环护优先
凉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显著特征,采伐、开矿、修路、修电站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植被和表土破坏日益严重,加上乱砍滥伐森林、陡破垦植,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加重,洪涝和泥石流时有发生,“三废”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威胁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必须坚持环保优先,切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切实做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一味地追求优先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根据凉山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水能、矿业、农业、旅游和民族文化等资源,拓展108国道和成昆线,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发展河谷经济带、二半山经济带、高山经济带、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好战略,尽快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广开筹资渠道,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做到以人为本,富民为本,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就能走出一条符合凉山实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参 考 文 献
①参见《凉山州州情》中的凉山地貌和自然概况
②参见吴靖平书记在政协凉山九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③参见胡欣《中国经济地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514—523;116—138;34—35
④参见网上叶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⑤参见网上李庆红 陈敏昭《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创新》
⑥参见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4
⑦参见林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写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