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研究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原因
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银行治理结构
银行业管理体制与产权结构
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节、银行业安全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外资银行和战略投资者的进入
外资银行进入
引进战略投资者
金融自由化
利率市场胡
汇率市场化
实现经济环境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信用环境
对外贸易状况
对外财务状况
货币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
监管体制
第四节、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安全问题
中国对入世的承诺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安全问题
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
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
第五节、中国银行业安全维护的基本思路
控制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
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
第六节、中国银行业安全维护的对策
结语
前言 在已有研究中,在一国银行业中,国有股的份额较高与金融部门的发展不足、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以及银行危机更频繁爆发相关。黄玉德认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缺乏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希特勒通过分析14个发达国家银行体制的数据发现,外资银行进入降低了该国的利润。格林瓦徳等则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造成东道国政府控制本国经济的能力下降和东道国金融风险增大。而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5次银行业危机中,有18次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进入银行业开放的5年之内。克里斯托认为外资银行也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波动的传导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外汇风险研究小区研究了外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此外,明斯基等从宏观经济,米希金等从信用环境,鲁彼尼等从货币原因等角度分别研究了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银行业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未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如忽视了对外贸易结构等因素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且未能就这些因素的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未能联系此次次级债务危机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 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金融体系
银行业安全的外部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摘要:银行业安全是金融安全的核心,也是金融监管的可信。为此,从银行内部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两个方面研究了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一、 银行业安全是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国的银行业出现危机,该国的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新近发生的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银行业积聚了太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只是银行业的资产价值、现金流、利润等急剧缩水,进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积聚动荡、股市泵贵、经济面临衰退。我国的银行业在加入WTO后逐渐开放起来,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不断加大,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为规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和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
二、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影响因素是指银行自身的融资结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能力及其金融体系中的其他机构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一)银行内外部治理
1、银行治理结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高负债的资金结构,使得债权人提供的资金面临风险。存款人是资金的重要提供者。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要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商业银行股份制能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改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等,从内部和根本上提高银行的质量和竞争力。
股份制改革主要从几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运作:一、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二,改善商业银行的财政状况。另外,随着银行夯实后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它还可以在证券市场向原股东配售新股来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同时证券监管部门的监控能使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约束,迫使其建立科学的经济管理机制,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银行业管理体制与产权结构。政府的过多干预会是政府的政治目标干扰银行的正常活动。损害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效率,从而增大银行的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政府干预使银行资金投向政府支持的行业或部门,而这些部门一般会由于预算约束等原因使得资金的运用效率很低,导致银行贷款面临极大的风险。从而导致银行的低效经营。
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银行危机往往是内部管理不善的结果,即内源性风险,这会从体系内部影响银行业的经营管理,降低其竞争力和成长性,加大银行业的整体风险。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低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低下。
三、银行业安全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
(一)外资银行和战略投资者的进入
1、外资银行进入。外资银行的进入将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先进的业务创新思路和风险控制方法,但也不可避免的给东道国银行带来残酷的竞争压力。
其传导途径有:(1)技术外溢效应(2)竞争求存效应(3)国际化效应
不利影响:(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东道国金融机构具有先天的体制优势,规模优势、经营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些都将成为对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威胁。(2)外资银行进入还将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进而导致其利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将大大降低,不能够再利用其垄断利润来维持其高比率的不良贷款,这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迅速上升。(3)外资银行也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波动的传导器。
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利方面:(1)对于东道国银行引进先进管理。改善资本质量等方面更加有有利直接。(2)竞争压力较小,因此不会对国内银行业的成长造成较大的冲击,有助于实现中资银行提高效率过程的平稳过渡。
不利影响方面:(1)虽然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提升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战略投资者进入的根本目的在于其全球扩张战略和掌握控制权,(2)外资战略投资者灵活性经营的特点使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资金撤离的风险,从而对东道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自由化
放松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要求是利率自由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机构业务的开放,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均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利率自主权,使其可以通过利率差别来甄别不同风险的贷款者,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由于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冲击效应:(1)利率风险大(2)利率市场化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加重了银行道德风险(3)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资产平均质量下降。(4)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对资金来源的争夺,导致其利润下降,存款需求上升,从而使银行的利差收入减少。
汇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扩大,并且变动频率加快,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将更加显性化,日常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同时加大。(2)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增加银行受损的可能性,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3)有助于我国银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降低借款成本和融资成本(4)产生积极的财富效应。
消极影响方面:(1)引发逆向选择,增加道德风险。(2)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4)资本有可能大量外流
(三)宏观经济环境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保证银行业安全的基础。银行也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其资金来源和运用均离不开宏观经济运行。影响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如下: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不稳定,常常导致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并对金融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信用环境。一个国家的微观信用环境和金融体系本身与银行安全有着密切联系。信息不对称论者认为,银行信贷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金融交易双方对金融风险的信息掌握不对称,这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恶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
对外贸易状况。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状况也是影响银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会从如下两个途径影响银行业安全:
首先,如果一国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则经济增长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其次,在内需不足且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改善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就会产生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并存的双顺差局面。
对外债务状况。一国的外债规模与结构等会对其经济和金融安全产生影响。
货币因素。从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教训来讲,正是过生的货币流动性使银行放贷放宽标准,而由货币充裕维持的房地产高价格则掩盖了金融系统内潜在的信贷风险。当利率提高刺破这一泡沫时,违约率随之上升,银行资产质量急剧下降,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的实施影响着该国货币存量、投资、消费等各个层面。在政策调控效果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刺激社会的总支出,引发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冲动,一旦经济出现逆转或银行风险管理差,就会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影响银行业的安全。相反,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抑制社会总支出,过度紧缩则会制约银行的盈利渠道和流动性,亦会影响银行的安全状况。
(四)监管体制
银行具有先天的脆弱和高风特征,加强行业外部监管对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监管不足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其次,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由于外资银行具有灵活性经营、受母国经济和母公司经营决策影响较大的特点,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审慎监管和跨国协同监管,促进其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会计、信息披露和法律框架也与银行业安全密切相关。
四、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安全问题
(一)中国对入世的承诺
根据与有关WTO会员国打成的协议,中国对入世的承诺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国内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的地区可享有中国国内银行相同的权利;五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这些承诺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安全问题
入世后,有与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迅速上升,预计在入世十年后,外资银行将占有中国国内 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外资银行资产占国内全部金融机构外汇资产比例上升到35%左右。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很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包括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和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两个方面。
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
当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阀值后,国内银行业可能会受到外资银行的控制和支配。如果国内其他产业被外资企业所控制,外资企业会才去抑制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价格等办法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然而,银行业被外资银行所控制,虽然也会产生抑制金融创新和损害国内银行及客户的行为,但如果仅从外资银行追求本身的经济利益这一因素来说,外资银行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到银行业安全的均衡。但是,如果控制国内银行业的外资银行不单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受其国内政治因素左右的话,受外资银行控制的国内银行业就可能会趋向与不安全的均衡。其主要原因是受政治因素左右的外资银行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撤离,国内受压制的弱小银行没有能力迅速填补外资银行撤离留下来的空缺,造成国内银行业的不安全。
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将会展开对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的激烈争夺,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威胁国内银行业的安全。从负债方面来说,忧郁占绝对比重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目前他的负债流动性实际上是靠存款的不断增长来支撑的。当外资银行争夺存款客户导致的存款分流叨叨一定比例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将面临负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从资产方面来说,外资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三资企业和少数效益较好的国内企业,而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贷款要求却被忽视,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最主要贷款客户的国有企业将出现财务困难等问题,从而引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造成其资产流动性不足。在负债流动性不足和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双重作用下,将严重影响市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誉。
五、中国银行业安全维护的基本思路
入世将直接和间接的引发中国银行业的安全问题,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或者超出了引发安全问题的阀值,因此,维护中国银行业安全主要是将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控制在这一阀值下。因此,维护中国银行业安全主要是控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
控制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
由于外资银行相对于内资银行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控制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必须着眼于提高内资银行的竞争力,在入世后的起初几年,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随着内资银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上升速度减慢。在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达到阀值之前,内资银行的竞争力接近或达到外资银行竞争力水平,最终在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低于阀值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
根据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协议,我们已经通过了市场准入的时间安排并对外资银行进入速度有所控制,但是,如果在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市场之后中国内资银行的竞争力仍得到提高,那么到时外资银行仍会迅速的大量涌入。因此,控制外资银行进入速度的关键在于提高内资银行的竞争力。提高内资银行的竞争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竞争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将内资银行的起始竞争力提高。前者主要涉及内资银行产权改革、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是通过提高起始竞争力,一方面内外资银行竞争力差距缩小,外资银行进入速度减慢;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力差距缩小,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减慢,那么内资银行就可以获得充足的时间在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达到阀值之前,将竞争力提高到与外资银行相当的水平,从而将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控制在阀值水平之下。
六、中国银行业安全维护的对策
有与外资银行在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优于内资银行,在对存贷款利率实施控制的情况下,内资银行的绩优客户将被外资银行夺去,如果放松价格规制,内资银行可以加个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劣势。因而可以确保既有的绩优客户,争取潜在的绩优客户。
那么,内资银行可以有价格优势?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内资银行中的国有银行占绝对比重,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国内银行业市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虽然它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牺牲盈利目标来占领市场,但其最终目标莫过于此。(2)内资银行成本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更低。总的来说,内资银行有能力与外资银行打一场价格战。
结语
银行业的安全对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为此深入研究了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主要从银行内外部治理,一国金融体系的组成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包括银行治理结构,银行业管理体制与产权结构,银行等险管理能力,融资结构,其他金融机构与银行业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等具体因素;从外资银行和战略投资者的进入、金融自由化、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监管体系四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外部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包括外资银行进入、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信用环境、对外贸易状况、对外债务状况、货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具体因素,由于影响银行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相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着力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增强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玉德:影响银行安全的因素分析
2、周中林,王爱明,苏雅琴 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
3、叶欣,冯宗宪 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4、梁振邦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5、单豪杰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
6、钱小安 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和金融调控的影响及对策。金融研究 2000
7、梁艳芬 国际经济评论
8、张幼文 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9、巴瑞 易臣格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