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也比较完善、成熟。因此,其传统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较之世界其他国家,时间更早、程度更高。自互联网诞生那一刻起,互联网就与金融业息息相关,共生发展。互联网金融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主要模式大致也分为六种: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以及互联网保险等。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和移动社交平台爆炸式的增长,美国人也开始觉醒到,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移动支付系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移动支付应运而生。作为互联网支付在媒介上的补充,发达国家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移动支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温床;而移动支付本身又能够明显改善用户体验,减少刷卡费等成本。因此当下在全世界范围内,关键的战场是移动支付领域,除PayPal以外,比较大的玩家还有Google Wallet、Square、Stripe等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Stiglitz (1981)认为,信贷市场的成败取决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危机的发生。网络借贷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且网络借贷使个人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对信息保护机制会产生极大的挑战。Solomon Antony(2006),通过研究指出,中介机构的风险控制情况会影响商家是否使用担保服务,商家合作伙伴的信誉会对中介机构产生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影响,而商家的欺诈率会对中介机构风险控制产生积极影响。Klafft (2008),认为网络借贷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资金需求人和出借人都应该增加匿名贷款的经验,监管机构可以适时适当地介入,以降低网络借贷的风险。
(二)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目光,多种互联网金融服务和理财产品等迅速发展和崛起,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和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关于其概念和影响以及安全等问题,众多学者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
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诸如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都不一样,是游离于它们之外的“第三种”融资模式。霍学文(2013)认为,高端形态的云金融将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格局和发展方向,在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云金融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相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数据相互贯通,进而构建一个云网络,将金融产品、数据、信息和服务等集中于云网络,运用相关专业技术进行整合,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数据,从而提高金融业和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水平、提高整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候婷艳(2013)认为,网络金融是能够使客户在任意地点、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综合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络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以及网络支付等金融活动。学者强调了网络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征,其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加速了金融运作模式创新的速度。此外,网络金融也促使以电商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服务行业,对金融业的传统运作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周晓谊等(2013) 以移动远程支付APP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指出,支付宝移动支付存在手机被盗、用户身份泄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回顾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其研究目前处于非常零散的状态,主要体现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功能等角度,而且研究大多是与传统金融的比较形式为主。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二、^文档提纲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文档撰写提纲如下: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二 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三)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
三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行安全管理体制
(二)互联网金融的改革和布局调整下的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1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情况
2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工作的法规及规章制度
3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技术设备状况
4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工作情况
四 提高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机制
1更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观念和改进体质
2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3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
(二) 构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预警系统
五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参考文献
[1]Solomon Antony,Z.L..Bo Xu.Determinants of Online row Service Adoption An Experiment Stud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3(42):1889-1900.
[2]Klafft.M.Peer to Peer Lending: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J].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8:1-8.
[3]Stiglitz&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93-410.
[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12.
[5]董亮,李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6]杨再平.同享优质资源,融汇无界精彩――“金融与互联网行业高峰论坛”对话实录[J].金融科技时代,2013(1):10-11.
[7] 周晓谊,姚孝明,李益红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以移动远程支付APP为例[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5(10):8-12.
[8]王石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2(5):187.
[9]孟祥轲.中小型券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研究[J].金融财税,2103(8):55-56.
[10]兰秋军.互联网金融数据抓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5):1829-1832.
[11]罗宁.互联网金融不得不说的风险[N].第一财经日报,2014(5).
[12]叶冰.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2(10):139-140.
[13]王振,刘颖.小微企业融资背景、困境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7):120-123.
[14]杨凯生.互联网金融谨防三大风险[N].人民政协报,2013 (B01).
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