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析 [摘 要] 习惯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对每个人的成长取得决策性的作用的,特别是在中学时代,学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叛逆的时期,就更应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习惯;教育;培养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三)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析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如何培养良好班风 | 下一篇:论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意义和实际..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学生 良好 行为 习惯 养成 教育 策略 探析 | 2020-10-19 10:46:51【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