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利用《会考导引》
《会考导引》的编写依据是《会考标准》,里面的内容紧扣会考目标的知识条目[3],知识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每一章都有知识点的归纳、例题的分析以及章节练习,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而且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会考导引》是由学校统一征订的唯一一份复习用书。所以,如何利用好《会考导引》也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
笔者在使用《会考导引》的过程中感觉到其中最有用处的两块内容:一块是每章之前的知识点归纳,另一块是里面的章节练习与三套会考模拟测试卷。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副科,要学生在考前仔细看两本教材是很难做到的,《会考导引》中的章节知识点归纳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课本的内容,使学生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与重点性。而章节练习与模拟测试卷是最好的课后作业,特别是最后的三套会考模拟测试卷中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型的题目,这也预示着今年会考题库中可能会出现的考点,教师应该要给学生指出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在复习时高度重视。
目前,我校有三位任教高一的信息技术教师,三人在使用《会考导引》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笔者把使用的情况总结如下:
开始使
用时间 作业检
查方式 学生完
成情况 作业分析 会考模拟测试成绩
甲 第四周
(第四章 多媒体基础) 课前放在桌上抽查 极个别同学没完成 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 择优:88.1
平均:82.9
乙 第七周
(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 课前抽10位同学上交并批改 较多同学没完成 进度慢的班级不分析 择优:82.1
平均:78.2
丙 第十一周
(总复习) 不检查靠学生自觉 不清楚 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 择优:81.4
平均:77.6
笔者在评价《会考导引》使用效果时只用了一次会考模拟测试成绩,评价的准确性显然是不够的,但因为成绩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反应《会考导引》的使用效果。
通过分析,笔者总结:首先是开始使用的时机,应该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只要导引中有题目可以布置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太晚使用,题目可能完成不了,而太早发而又没有题目可以做学生会弄丢;其次是作业一定要检查,检查时要合理使用“技巧”,既要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检查作业的“压力”,又要适当地采取惩罚措施,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专题复习
笔者分析了本区四所高中去年会考的各个大题的平均分:
题型 学校 A(1类) B(2类) C(3类) D(3类)
选 择 题 23.8 21.6 18.6 18.7
电子表格 18.9 19.2 18.8 18.4
网页制作 19.4 19.2 19.6 19.5
PS图片 14.2 14.1 12.8 13.1
Flash动画 13.6 12.3 11.2 11.1
总 分 89.9 86.4 81.0 80.8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操作题(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各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二类、三类学校甚至超过了一类学校,各校之间的主要差距体现在选择题。
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会考复习中,感觉最突出的就是理论的复习难度要远远高于操作的复习难度。操作题的复习方法无外乎是学生做题,教师分析,只要题目选择得好,复习的效果通常也比较理想。而理论的复习更加注重方法与策略,笔者去年曾经尝试过用两周的时间分别复习《信息技术基础》与《多媒体设计应用》的理论点,其效果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听不懂,甚至有趴在桌上睡觉的现象,学生普遍反应流水账式的知识点复习很枯燥,而且很多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最终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为此笔者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研讨反思,今年笔者打算在理论复习时尝试使用专题复习的方法。例如:把“三种进制之间的转换、中英文字符的编码、声音与图像、视频的数字化及存储空间计算”等内容形成一个计算专题复习,这样复习效果肯定会比较好。
另外,我觉得理论复习时应该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做典型的例题,然后教师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有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熟悉了考试的出题方式,复习的效果会更佳。当然,理论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专题的范围,其它相对简单或是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由教师把知识点归纳成提纲的形式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考前花一定的时间学习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五、开展“培优、补差”辅导工作
对于会考而言,最主要的指标一个是合格率,另一个就是优秀率,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合格率一般都能达到100%,最重要的莫过于优秀率了。虽然会考只是一个检测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基础性考试,难度并不大,但要想优秀率达到60%多,甚至超70%也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采用“培优、补差”的辅导方法即可以保证合格率100%,又可以提高优秀率。
第一种是培优方法,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从每个班中挑选冲A(优秀)的20人,两个班并成一个班级。在会考前的两个月时间安排每天中午的时间开放机房,让这部分学生一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操作的机会,加强操作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答题准确度和操作速度。老师首先要提供相应的能阅卷的练习系统(如:平湖中学吴海忠老师开发的信息技术学习支持系统),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考点时进行统一讲解分析。
第二种是补差方法,根据学生会考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练习的情况从每个班挑选最差的1~3人在考前的一个月每周安排一次进行集体补差,补差的内容以操作题为主,加上一些常见的选择题考点,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能消除会考可能通不过的学生。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每年都有新技术不断涌现,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内容这几年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顺应潮流,时刻掌控《会考标准》的动向,深入研究有效会考复习策略,这样才能在会考复习时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10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09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导引——信息技术(2010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