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技术课堂情感交互的可行性研究
1.发挥信息技术与生俱来的“多媒体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用图像、声音、质感等呈现信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用视听觉全新交相辉映的方式来导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此这般效果甚佳。《多媒体技术应用》中讲解flash形变动画时,先用形变动画做出万花筒的效果再配上赋予亲和力和神秘感的音乐,并给作品起了一个美妙的名字——《梦幻》。
情境再现:在课前让大家观看,美轮美奂的效果在空灵玄妙的音乐渲染下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用flash制作出梦幻般的万花筒吗?”学生立刻响应,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个导入设计用动画、声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迎合了学生渴望新知、追求美的事物的心理特点。
2.师生间直接的情感交流
“人—机—人”的情感交流不及“人—人”的情感交流直接,这个问题已然得到大家重视。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的是“冷冰冰”的机器,面对着一冷冰冰的机器,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会因为缺乏情感的交流随时间的推移而深受影响,进而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意义建构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主要任务是和给机器赋予情感,即将机器“情感化”,消除这道屏障。如何将机器“情感化”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基于网络的工具都能用来支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视频会议、视频聊天等软件。不难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上软件可以支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必要的反馈增进情感交流
达成“师—机—生”三位一体的效果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理想的发展方向,因此,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就成为必需。积极地反馈能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形成一体化不间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反馈的次数过少或几乎没有,学习者在反馈来之前又接受了新的内容,使新旧知识发生断层,会很难进行意义建构,造成学习者兴趣衰减,也会引起学习者厌学指数的升高。当然反馈的进行要有度,过的反馈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反馈中“度”的把握才是重点,亦是难点。
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情布机房,爱满课堂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有一个融洽、轻松的学习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意志、情感态度、人格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立平等、关爱、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打心眼里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以下我主要就教师情感影响学生的角度,发表个人的看法。
1.用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引领人的情操
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调试机器,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不要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设备的故障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洁,这一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师生缺少主人翁意识造成的,保持环境的整洁,既有利于自身的身心,也为他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给学生呈现可读性强、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真正喜欢上这门课,正所谓“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有能力的教师可自行研发教学软件,在教研活动中,看到个别老师开发的教学平台很受学生喜欢。像一老师把课堂内所有的知识点、操作任务均放在同一平台上,操作界面与游戏设置类似,会累计“积分”,随着知识技能的提高,学生的等级也在不断上升。投其所好的学习评价机制,让学生做题乐趣横生,值得借鉴。
2.沟通从心开始
古人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课堂在老师尽心布置下,学生置身于一个想象的学习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有了学习兴趣,肯定会付诸于实际行动,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些难题。在不知不觉地时间流逝中,大家都获得了“丰收”。作为课堂中情绪的主导者——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成长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之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听课的学生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的注意力,带着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应该跟学生互相沟通,多加关心、多点宽容,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如此就能获得学生的肯定与支持,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句空话。六年教龄给我的感触是:当老师最大的乐趣就是曾经稚嫩的学生在你的帮助下成为了一个善于思考、懂得体验学习乐趣的人,并且能在相互的交流中达成一定的默契。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职业所不能替代的。
除了运用自身的行为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内蕴”的情感因素,设计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潜伏”的情感。
3.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
认真上好第一课。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是抱着极大的热情的,尽管学生将信息技术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更甚至是网上冲浪,因为他们知道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这种不同,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态度,是我们教师的一件大事。只有明白了学科的特点,学生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对这门课才有积极端正的态度,产生学习的动力,这一点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是深有体会的。上好每节课的第一环节,说好每节课的第一句话。高情感投入的导语或情境创设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调。
与其说是引领着学生走进信息技术,不如说是在和学生一起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充满快乐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这恰恰是“情感”目标所倡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改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课堂充满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科学与技术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中国德育,2007,(4).
[2] 蒋笃运 2007 .《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 科学出版社
[3] 论信息技术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识及实施策略
(2009-10-10)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