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而不纵容
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热爱源于对计算机游戏、上网的迷恋。在课堂中难免有个别学生偷偷玩游戏,上网络课时做一些与课堂学习不相关的事情。虽然这是个别现象,有些时候不会影响班级整体学习效果,但是,“一燕不成春,多木可成林”,一旦发生此类现象,教师应该马上处理,不能纵容。在处理的时候教师要讲究技巧,内心要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外表态度要严肃认真、原则分明,同时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投其所好,正确引导
学生爱玩游戏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处理玩游戏学生的时候,技术措施是必须的,课堂常规也是必要的。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分析一下学生的具体原因。在学生爱玩游戏的背后,肯定还有各自具体的原因。我们应该把问题消灭在源头。
【事件回放】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爱玩游戏,喜欢操作计算机,对其它的学科都没有兴趣,而且非常的倔犟,后来我了解到其实这个学生父母也管束不了他。对于这样的学生一个好的引导方法远远好于一味的禁止。于是,我选取了“传道士过河”、“汉诺塔”等程序设计方面小游戏给他,每次都讲解每种小游戏开发目的,以及与程序设计的关系。最后我把他吸纳到兴趣小组里,教他一些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给他提高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让他不断体会利用程序解决问题带给他成功的喜悦。他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监督来完成程序设计,到后来他热衷于利用程序来解题,兴趣也从游戏转移到了程序设计上了。这名学生一年以后参加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情感,撑起学生自信的天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情感是学生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重大影响。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进步就快;反之,如果拥有消极的情感,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会使他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既要营造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教学氛围,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学生,又是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人格,用亲切、和蔼的方式对待学生。
【课堂重现】
在进行利用phtoshop来处理图片的课堂教学时,我发现一名学生无论他用了什么办法也不能够利用魔棒工具选取图片的指定部分时, 此时学生表情焦急,由于过度紧张导致学生不敢向老师请求指导,手里的鼠标漫无目的地点来点去。当我俯下身为这名学生指出不能实现的原因后,我小声地问他可否愿意让老师将他遇到的这个问题向学生讲解,以免其它学生再被同样的问题困扰时,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在课堂上说:某某同学非常好,他为我们挖掘出一个大家在运用魔棒工具时都会遇到一个困难,……当我进行问题演示讲解时,我发现该同学听得格外认真,此时同学虽然红涨着脸,但他的表情已掩盖不住被老师肯定和关注的喜悦。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继续关注这名学生,发现该同学操作能力越来越强,遇到问题也会勇敢地举手请求教师指导,课堂作业也完成的越来越好。
兴趣激发,成功激励
课堂上学生的成功和进步是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见,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但却需要恰当的激发和肯定。激发需要掌握条件,当教师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支点后,也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激发成功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像牧羊人一样将学生限定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的探索、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当学生自己获得成功后所产生的动力是巨大的,甚至会在课堂上接二连三地实现一个又一个成功。
【课堂重现】
我在上一节电子表格应用课时,设计了一个利用Excel清除电子表格背景、边框、字体格式教学预设(原素材如图2所示,操作结果如图3所示),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设置单元格格式”来进行操作,以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操作都是在践行我的课堂预设,当我巡视课堂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正常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而是利用Excel的帮助系统来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我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当我关注到学生这一飞跃性成功时,马上调整教学预设,邀请这名学生到教师机上亲自操作,将他的操作过程展现给同学。操作完成后,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鼓掌,但就在这时,一名学生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外作法”。于是,我趁热打铁也邀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当这位同学娴熟地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清除格式】命令来完成操作时,同学们的掌声更加激烈了。
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因此,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结果性的成功以外,也要关注为成功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虽然学生在一节课中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点评等教学活动时适当对学生进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为成功而努力的学习过程被肯定,这种被肯定的也是一种成功的激励,而且这种激励会产生持久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精力转移,当学生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有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的信心。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的成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成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也会促成更多、更大的成功,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会产生不同的成功方式。因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索,是教学模式产生能效的催化剂。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深入关注课堂中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创设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分组学习,多元并存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个性学生”群体突破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充分掌握班级学生个体情况后便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在教师的干预下由学生自由组成。这样既能体现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各小组中均匀分布,也有利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合作探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用多元智能的眼光看个性学生,发挥他们的强项,努力使他们向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当教师关注某一个小组时,基本上也做到了关注这个小组中的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分散的精力汇聚,有利于教师巡疑、释惑,为每一个小组,每个学生铺设了一条金色的成功之路。
【课堂重现】
我任教过这样一个班级,在进行会考前冲刺复习的紧张时刻,在每一次进行模拟考试的成绩均不理想。在对学生进行分析后发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怠惰型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转变、有所进步,对教师而言也不影响对其它学生的辅导,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经过认真思考后,我决定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于是,我与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一起选取了以下三类学生,即操作能力强、学习认真努力和怠惰型的学生,使每个小组均有一名这三类学生,之后又将其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均匀分配到各小组中。分好组后的第二节课上我宣布了每个小组的成员名单,并任命怠惰型学生为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组员学习情况,同时重点强调小组长一定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指派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为考核员,对相邻小组的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委派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本小组成员的技术总辅导。这样,不同“个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师在课堂上便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各小组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每节课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恰当点评。这种方法虽不能说是灵丹妙药,但确确实实为该班的进步带来了神奇的效果,在之后的每次模拟测试中均有很大进步,最后在会考中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结束语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置,还是课堂关注重点,都应该以“个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架设成功的支点,肯定学生的成功,以成功激发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推动成功,一旦学生得到老师的积极的评价与赏识后,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一个班级中“个性”学生都希望被肯定、渴望成功时会产生巨大的课堂教学推动力,这也验证了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使命是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以每个学生个体为中心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当学生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得以充分发挥,使得他们的个性也会得到最大的张扬。
在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花齐放局面的今天,各种科学、高效、创新的课堂教学策略应运而生,是策略就有它的局限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固定不变的策略绝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万能法宝。因此,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产生,都只是为了使课堂趋向最优化和艺术化,而不可能是课堂改革的终点站。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3] 孟祥海.《当个性学生遇上名师》,2009.09
[4] 黄上庚.《中学生类型分析及实施对策》, 2006.06
[5]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