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与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绝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深入到课堂中去,参与其中。注意观察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比如某次在探究“如何快速为每张幻灯片设置返回目录的超级链接”时,一小组的核心成员甲快速发现了母版的妙用,继而和另两位成员乙丙一起进行尝试,笔者发觉另一成员丁正在埋头看着书本,便立刻介入小组,对丁说:“待会儿请你上去展示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哦”,丁一听,顿时紧张起来,因为自己的操作将决定整个小组的成绩,于是另外三位成员也马上将丁拉了过去。
(3)监控者。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尤其是小组合作时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忘记合作目的,做起其他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适时提醒,及时纠正,重申合作任务。如某组学生在得到“制作计算机配置明细单”的任务后,表现非常积极,马上就完成了分工。当分工完毕之后,似乎忘记了要做什么,开始聊天了。笔者见状马上追问:“既然已经完成了分工,那你们知道这些配件的报价吗?”学生们于是吐吐舌头开始在网上搜索起来。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加以赞赏,因为学生的合作离不开激励。
(二)、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1、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分组方面的论述目前比较多,而且基本已成定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应控制在3——6人之间,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笔者在操作中,考虑到了本地区机房内电脑桌的排列,将小组人数定为4人;将每班学生按计算机水平高低,分为ABC三批,每组一般安排AC各一名,B两名;分组过程也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性别、思维方式、能力倾向等因素,以益于成员间的学习和互补;每个组有自己的名称及口号;在每学期初依据学生内在交流需求在平衡原则下对小组作出一定的调整。
2、明确成员各自职责。分组之后还应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工。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A为小组长,其他三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并在得到成员同意后分别担任^论文管理员、信息传递员、发言人,三人(小组长除外)的角色在一个月后可组内自行讨论调整。小组长是最重要的角色,不但是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还要负责组内协调、疏通工作,要与组员建立融洽的关系;^论文管理员负责素材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传递员负责帮助解决问题、记录信息和资源整合;发言人负责小组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四人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
(三)、教给学习策略,培养合作技能
1、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不是不想合作学习,而是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所以,要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应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西方研究者开发了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策略,如: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TeamLearning)、切块拼接法(Jigsaw)、共学式(LT)、小组调查(GI)等。通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切块拼接法和任务竞争法比较适合运用于初中生的小组合作。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复习阶段,有个综合任务,要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教师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关于慈溪特产的演示文稿,在引起学生兴趣后,宣布分组讨论选择主题。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任务细化,每位成员完成各自分担的小任务,并帮助未完成或有困难的成员,最后进行任务拼接,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在后来学习“设计网站”时,学生很自然地就用上了切块拼接法,效果非常好。再如在“学会网上搜索”一课中,笔者使用了任务竞争法。首先课前将准备要搜索的题目按难易分为ABCD个等级,每个级别题目组织一次比赛,每组可派出不重复的选手参加,每位选手为本组争得一定分数,每场比赛后小组交流,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学生玩得非常开心,不但每个人都学会了不少搜索技巧如关键字的过滤、通配符的使用,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发言、倾听的技能和竞争意识。学生还建议多开展几次这样的活动,笔者发现,在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几个小组间饶有兴致地用起了任务竞争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必须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处理冲突和分歧,如何沟通等等。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专门练习合作技能,也可以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比如某次笔者让学生尝试使用Netmeeting,并要求在Netmeeting中相互谈谈对即时通讯软件的看法。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但发现了白板、共享桌面和发送文件的功能,还热烈地讨论起自己对QQ、MSN的看法。笔者也不失时机地提醒某些学生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并提示该如何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
(四)、制定管理制度,丰富学习资源
1、建立小组合作公约。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成员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比如争论、冲突,还有学生的行为问题,笔者又考虑到课堂控制问题,制订了一份管理制度,称为“小组合作公约”,以积分制的形式规范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言行。公约制定得比较细致,如“找到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10分”、“耐心解答同学提问,+4分”、“不完成自己的任务,-5分”等等。公约是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通过公约的制定,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会自觉地将公约作为检查自己言行的指导或参照。笔者还尝试让学生监控公约的执行情况,成效良好。
2、丰富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是合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资源,何来合作学习?而信息技术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教会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因为Internet上的资源是海量的、是无穷的。然而尽管我国政府“防建并举”努力为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空间,但还是能发现一些不适合初中生的内容会时不时跳出来,因此本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购买了大量资源库放在内网,笔者平时也注重素材积累,比如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等,供学生查阅。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技能深层次掌握的需求,还能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在合作学习中的热情直至学习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欣喜地发现,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发言、独立思考、反思、相互帮助、评价等技能的提高更为明显。但也有学生态度不端正,始终无法提起兴趣,对小组合作过程不满意。因此,笔者认为,小组合作的策略探寻并未完结,但是,小组合作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必将继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使学生的合作不仅仅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茜. 透视“小组合作学习”[D].2007.4硕士论文
[4] 杨晓鸣. 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07.11硕士论文
[5] 张晓敏.《中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2007.11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