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氛围比课改前总体上要活,我们要调控好课堂,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但我们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动态生成中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让动态生成的课堂多一份精彩。
案例4:《滤镜的综合使用》是新教材八年级(上)第九课的内容,我安排了2个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1课是水墨画效果制作;第2课是制作印章效果,完善水墨画。一张出色的水墨画,往往配以精湛的诗歌文、落款、印章,因此,我们利用Photoshop的文字工具给水墨画配上题文,还利用滤镜工具模拟出印章效果,让整个画面更显完美。在进行第2课制作印章效果,完善水墨画的教学时,我先简单演示了印章的基本制作步骤:
步骤1:新建一个论文,尺寸为200×200像素,背景白色,然后输入印章文字(红色),再对文字图层“栅格化”,将文字图层转化为普通图层。
步骤2:使用选择工具在印章文字周围拖出一个正方形选区,然后选择“编辑”-“描边”制作印章边框,颜色设置成红色。
操作完步骤2,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没有进行修饰的演示和讲解。以前是在石头上或橡皮擦上雕刻印章,现在能在电脑上制作,大家觉得很希奇,学习的劲头也特别足,很快学生就对着电脑认真操作起来。
生1:“老师,为什么我的描边描不起来,拖不出选区啊?”
生2:“我也是这样,为什么啊?”(刚演示过的步骤,没有专心看)
……
师:“是吗?那有没有同学能帮他们找找原因呢?”
坐在生1旁边的男生看看他的电脑屏幕,突然大声说:“老师,我知道啦!是因为他没有对图层‘栅格化’!”
师:“非常正确!真棒!”
师:“文字不能使用滤镜,需要将印章文字先栅格化,将文字图层转化为普通图层才能使用。”
生2:“老师,可以了。但是为什么我的选区不是正方形呢?”
师:“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提到过,好好想一想。”
“我记起来了,是shift键!”
师:“是!”
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印章的制作,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印章不是很合理,因为平常盖出来的印章周边不是很完整的。”
师(笑):“说得对!那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来给我们的印章修饰一下呢?”
生3:“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滤镜,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滤镜来修饰看看。”
师:“太棒了!大家可以用滤镜中的“喷溅”来修饰,调整喷溅滤镜中的参数至合适后单击确定按钮,大家试一试看看效果!”
很快大家就制作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印章了。一张水墨画,配以精湛的诗文、落款、印章,完美极了!
课堂中,我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即时调控,引领学生把握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衍生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我始终相信这句话:如果你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给你一个惊喜,课堂将会绽放出无数的精彩!
2、善待课堂上非预设性生成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我们不可预设的学情,出现一些不可预设的生成资源,面对有价值的“生成”,教师不能死守“预设”的教案,而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善待“生成”,并理智地把其纳入课堂临时设计之中,将原有的教案进行即时地调整,从而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
案例5:一次在执教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五课《资源管理器》中“文件或文件夹的重命名”的内容时,我先演示重命名的步骤,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中的任务。由于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完成而无所事事了。
“老师,郭云峰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在做,他建了好多文件夹,还把它们选中一起命名呢。”坐在郭云峰旁边的男同学大声说到。
同学们一听可以一起命名,都争着跑过来看,课堂秩序有些混乱了,我维持好课堂秩序,走到郭云峰电脑前,看着他创意的“命名”(图9),我微笑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拿起鼠标,将刚才的操作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当他演示完后,全班一片掌声,而郭云峰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看着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我鼓励其他同学也试一试、做一做,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课堂没有完全按我开始设计的步骤来进行,但整堂课,学生都在兴趣中学习,课堂知识掌握得快而且扎实!
本堂课中,由于一个学生的“灵性”操作,使得课堂中出现了一个小小“意外”,正是由于这个“意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使得这堂课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也就少了亮点和令人砰然心动之处,因此,生成是预设的发展与升华。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有效教学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在教学中,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教学,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和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的“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服务于课堂有效教学。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使二者在课堂中和谐相生,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参考文献】
1.吴玲、吴支奎《有效生存植根于精心预设》课程·教材·教法 2007(7):13-17
2.周一贯《课堂: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编辑部2005年5月
3.赵小雅:访问余文森教授《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
4.余文森《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陈厚德 《有效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