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改造工程施工中对原有基础的保护方法(二)
4.2.3 压桩应连续进行,接桩可在压至桩顶离地面0.8-1m时进行。但接桩时避免桩端停在砂土层上,以免再压桩时阻力增大压入困难。接桩面应保持干净,上下桩中心线应对齐,节点矢高不得大于1/1000桩长。
4.2.4 本工程接桩方式为:钢管桩采用内衬钢管桩方式;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小焊接变形,焊缝应连续饱满。
4.2.5 接桩前及桩顶打至场地标高,准备送桩前应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打完并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再做检验。
4.2.6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保证施工质量,单根桩的轴线位置、垂直度均采用经纬仪及时进行校核,桩顶标高应及时测量核定。最终桩顶标高为原柱基底标高。
5 钢管桩与柱基础的连接
5.1 本次土方开挖共分两次,第一次挖至-4.0m或-6.0m,第二次挖至设计标高。
5.2 一次开挖时,应注意保护钢管桩不受扰动,桩周围土方应采用人工进行挖除,同时,柱基础周围的回填土必须全部挖走,给柱基础卸荷载。
5.3 人工将钢管桩头凿开,桩头焊6Φ25锚筋,钢板桩头焊2Φ25锚筋。将柱基础一步大脚侧面凿开,柱基础底板主筋焊接加长,锚入桩上所制作的环梁内。
5.4由于柱基础第一步大脚不能满足抗冲切要求,所以对柱基础做如下处理:第一大脚上用喜利得粘结螺纹Φ16钢筋,梅花状间距500mm,混凝土面凿毛。
5.5 桩与柱基础一步大脚钢筋、环梁处理完毕后,混凝土面清水湿润,用C30早强砼浇注。
5.6 第二次开挖前,应在-4.0m或-6.0m处满铺0.5m厚矿渣,以利于第二次开挖。
5.7 然后随着第二次挖土两钢管桩间焊接8mm厚钢板挡土,依次类推,直至基底。
6 施工安全监控要点及沉降观测制度
6.1 施工过程对柱基及原退火机组进行沉降观测,排桩挡土墙变形观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在B列1A、6A、11A、13A、16A、21A、24A、32A柱子上各设一沉降观测点。并在原退火西、东两侧钢柱上设沉降观测点。
6.1.1 降水前,测出原始值,大面积降水开始后,每天观测两次,实测值每天上报项目部。
6.1.2 当沉降观测值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及时向项目部进行汇报,请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处理,本次沉降警戒值为10mm。
6.1.3 待沉降值稳定后,每天观测一次,基础打完垫层后,每两天观测一次,并将实测值上报项目部。
6.1.4 柱基加固前,地下水控制在-6.50m左右,待加固完后,再降至-6.80m。
6.2 排桩挡土墙保护的柱基-4.0m以上必须卸载,不得堆载、站重车。施工期间禁止天车在柱基加固区域急刹车。
6.3 做好施工全过程记录。
7 质量保证措施
7.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有关标准,严格按方案进行施工。
7.2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使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
7.3 技术、质检及施工人员认真熟悉方案,为施工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7.4 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做好施工记录,保证资料收集及时,与工程同步。
7.5 砼浇筑前,必须做好钢筋隐蔽记录,并经有关部门质量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7.6 钢筋粘结前,孔洞必须逐个检查,保证孔洞深度、直径满足要求。旧基础表面必须凿毛清理干净。
8 结论
通过上述保护措施施工后,老厂房柱基沉降观测量在规范要求范围内,新建设备基础施工非常顺利。实践证明,应用钢管混凝土桩(或钢板桩)施工技术保护老厂房基础技术可靠,工艺简单,实用性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陈忠汉等编著. 深基坑工程[M].
[2] 赵志缙,应惠清主编. 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 .
[3] 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 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工业改造工程施工中对原有基础的保护方法(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