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的“隐私黑手”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生活中每一个习以为常的信息输入和同意选择都会成为隐私泄露的安全隐患。各种软件的信息填写和授权管理都会获取我们的个人基本信息,这其中有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通信录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在这些“小权限”开启的同时,也意味着绝大部分隐私的公开。若是有人利用这些隐私信息进行违法行为,那么将会给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那么在这样一个不可避免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呢?首先不要点击聊天平台以及陌生短信上发布的链接和网站地址。通常我们称这些信息为“垃圾短信”、“诈骗链接”等,这些都是不法分子盗窃个人信息以及财产的手段,如果没有谨慎提防,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全”了这些违法人员。其次就是不要下载注册不知名的软件。这些平台大部分没有隐私保护概念,很有可能会倒卖泄露你的基本信息,或者他们的管理手段根本无法保证你的隐私安全。经常接到的骚扰电话,可能就是由此而来。最后对于通信录和相机等手机内部重要基本信息的授权一定要慎重考虑。相机可以识别到你的面部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面部已经成为各种重要事项的认证,如果被不法分子窃取到,利用你的面部信息做出违法乱事行为,对个人的影响将会非常大。通信录信息连载着你和家人以及重要联络人的信息,若是随意授权,对自身和他人的隐私安全都会留下重大隐患。
注重网络隐私安全问题,才能更好的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四、互联网交流是否有恃无恐?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但同样一些不实偏激信息也可能使人们被蒙蔽。互联网对于大部分人们来说属于“虚拟平台”,多了一层身份的他们,在道德思想上,有可能会放松对自我的控制,从而进行“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而且它往往已经打破了道德的底线,甚至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看到很多关于网络暴力事件的报道,这些行为不仅是循环往复的作恶,更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有:《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这些都是用来警醒制约那些肆意妄为的违法人员。
互联网交流从来都不是有恃无恐。国家社会之所以提倡交流自主,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开拓认知。但同样的,不论人们是否身披互联网的外衣,都要对自我的言论进行负责。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暴力不可取。希望人们可以理智的面对信息,冷静的做到自我规范,为互联网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综上所述,互联网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必不可少的弊端。互联网的使用在未来会无处不在,所以网络的规范化,网络环境的和谐化是需要每一位公民从自我做起的。正确使用互联网,扩大网络优势,减少网络弊端,才是我们能为互联网发展完善所作的力所能及的事!
互联网发展的利与弊(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