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所发布的数据,从图2.3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安全漏洞增长趋势。除2015年之外,2013年至2017年这几年中,安全漏洞数量持续上涨。2017年安全漏洞和高危漏洞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分别上涨47.4%、35.4%。安全漏洞主要涵盖Google、Oracle、Microsoft、IBM、Cisco、Apple、WordPress、Adobe、HUAWEI、Linux等厂商产品,其中涉及Google产品的漏洞最多,达1133个,占CNVD全部收录漏洞的7.1%。
2018年安全漏洞与上一年相比有所降低,数量为14201个。安全漏洞中最为严重的是应用程序漏洞,比例为57.8%。这个比例数据十分惊人,但与上一年相比有所下降。Web应用漏洞排名第二,但与前者相比,比例减少了39.1%。操作系统漏洞与网络设备漏洞相差不大,比例都在10%左右。安全产品漏洞与数据库漏洞比例较小,分别为2.4%和1.0%。所有安全漏洞中高危漏洞有4898个,与上年相比有所减少。
2019年上半年,被检测到的安全漏洞数量比上一年少,为5859个。高危漏洞比例为35%,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减少21.2%。总体来说,安全漏洞情况较上年有所好转。收录漏洞按影响对象分类统计数据如下图4所示。
图4 2019年上半年CNVD收录安全漏洞统计图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分析
(一)典型事故案列
21世纪,几乎没有人可以轻易断言自己能永不再使用网络。虽然看起来它的存在悄然无息,但是它却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如今的网络世界,表面繁华安稳,然而暗地里却危机四伏,暗流涌动。近些年来,或大或小的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有的一经爆发就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2018年3月17日,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被《纽约时报》等媒体曝光后,就像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巨大的浪花,公众对此议论纷纷。这些数据是在未告知公众的前提下被政治数据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得到并违规滥用。丑闻曝光之后,FACEBOOK股价立跌7%,损失过亿。欧盟、英国都针对此事件发表态度,强烈要求彻查。五天之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于3月22日凌晨因数据泄露事件向所有公众道歉,随后相关国家和机构针对此事件开展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因素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年FACEBOOK推出了一个应用编程接口(API),原目的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通过这个接口,FACEBOOK网站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被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开发,用户也可通过平台在线使用相关应用程序并进行互动。然而,用户在线使用相关应用程序前,数据信息——个人隐私及其相关信息,会被该程序读取。对于用户的数据可被第三方应用程序交叉使用和共享,FACEBOOK并未对其严格管控。
2013年,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创建了一款应用。此应用是一款面向所有公众的测试应用。其被命名为“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然而实际上是被用来针对选民。用户授权后这款APP就可以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包括用户姓名、年龄、性别、种族、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甚至连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发表、阅读、点赞的内容、平时参加的活动以及用户朋友发布的信息都被收集。这些信息被收集后,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利用它们解析出用户的行为取向、个人爱好、习性观念等,以便对特定客户发送精选广告。总结来说正是由于FACEBOOK 平台数据共享这一漏洞被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察觉并操控,从而导致5000万用户数据遭泄露。
(二)事故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典型案列,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我们可将其危险因素大致分为四类:(1)人的因素;(2)物的因素;(3)管理因素;(4)环境因素。
表1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危险因素总结表
人的因素
1.用户疏忽大意,安全意识低
2.用户自身计算机技术有限
3.黑客恶意攻击
4.人为失误(丢失口令、非法操作、资源访问控制不合理等)
物的因素
1.系统和软件自身安全漏洞
2.安全配置不当(防火墙软件配置不正确等)
3.病毒感染(蠕虫病毒、爱虫病毒等)
4.后门和木马程序
5.广告软件和间谍软件
管理因素
1.应用管理人员对用户数据未采取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不够
2.应用软件没有经过用户同意将用户数据(可能包括隐私数据)与第三方交叉使用和共享
3.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
4.相关法律法规不严谨
环境因素 1.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受各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水平影响
2.自然环境影响(地震、洪涝、雷击等)
3.其他环境影响(不适宜的湿度、不满足要求的电磁、电源环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