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二、会计研究方法的扩展
三、会计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经验
四、结束
内 容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 对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立体、动态衡量的会计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文章从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变革及会计研究方法的扩展来阐释会计事业的改革,并对变革带来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研究方法;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 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新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主要是会计制度的建立与 发展,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建国初的三年,主要解决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规定,中央各主管部门要分别制定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上的无政府状态。1951年和1952年,中央财政部制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等单位的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接着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会计工作受大破大批烦琐哲学思想的影响,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破坏,破坏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1960年至1966年, 由于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又得到重视。在这一段时间,财政部拟订了一些新的会计制度,如《建设单位简易会计制度》(草案)、《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原理》等。
第二阶段:1979~1992年。1978年开始,随着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计核算制度也是处于这种“恢复”和“探索”中,财政部恢复和重建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随后,具有行业特点的主管部门,如商业部、农业部、铁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都相继修订或恢复了本行业、本部门的会计制度。这次行业性会计制度的修订,主要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变化增设了部分会计科目或会计报表项目。我国的《会计法》正式生效。
1985年3月发布、1985年7月实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试行) 》则是我国会计规范的创新性尝试。这一会计制度最大限度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合法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这五项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把资产、负债、资本、成本、损益定为会计的基本要素。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不断发展,财政部在调查研究和一系列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审批商品化会计软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会计软件行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由于软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更多应用, 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已由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发展到全面实现电算化,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普及, 对推动我国民族会计软件产业奠定了基础。于软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更多应用,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已由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发展到全面实现电算化,由局部试点到全面普及,对推动我国民族会计软件产业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92~1997年。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的增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于1992年8月1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此后, 1992年11月财政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而且陆续出台了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影响也更深刻。《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 月1日开始生效,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它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为了规范和加强股份制试点企业以外的各行业内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1992年起财政部陆续制定并发布了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饮食服务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 14个行业会计制度。这些制度解决了改革前由40多个分行业按所有制成分区别的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指标不可比的大问题。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中,有5%以上属于共性科目。它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各行业的特点和政策要求。第四阶段: 1997 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会计改革加速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03年,财政部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启动新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2003年、2004 年,会计准则委员会主持了20余项会计准则研究课题,形成了数百万字的研究报告。2005年,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提速阶段,先后修订了17个原有会计准则, 制定了21个新的会计准则,并先后分五次向业内发布征求意见稿。2006年,经过各方多年努力,我国终于构建起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 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2007 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及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实施,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先行实施。至此也标志着此前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即将得到改变,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全面加强,有关的会计制度将被逐步弱化,乃至最终取消。经多次修订后的新体系不但借鉴了国外宝贵经验, 在内容体系、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体现了“国际趋同”。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2个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及相关应用指南构成。3项新会计具体准则是按三大原则来进行分类的: 第一类是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准则,这些准则适用于普通的行业和企业;第二类是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的重要改革是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都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根据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当然, 新会计准则体系仍体现了一些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不等于相同。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内部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向局域网络应用,由财务会计业务向其他业务延伸,并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渗透和融合,逐步向与流程管理相结合ERP( 企业资源计划) 方向发展。2008年11月12日,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这是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
二、 会计研究方法的扩展
会计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法。然而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 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逐渐发展、成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从整体上看, 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97年以前,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中国资本市场为基础,对中国股市有效性以及股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等事件进行检验,而涉及管理会计、会计教育、环境会计等方面的文章较少,研究涉及的领域较窄。
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研究方向有所扩展,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证券市场、会计选择、审计研究三个领域, 研究主题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研究。我国资 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急需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研究选题可以关注:证券市场对内幕信息的有效性问题;特定财务指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各种会计信息的作用及其对股价的影响问题等。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研究。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拥有较大的会计政策自主选择权。然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规范,就必须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运作过程、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相互 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
(三)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选题可以关注经营者选择机制、公司业绩与经营者选择的关系;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政策选择,如现金政策与公司业绩、各种股利政策的选择等问题;管理层持股情况、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分置和非流通股的流通等问题。
(四) 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审计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CPA怎样运用经验判断;CPA变更对盈利、CPA意见、股票价格的影响;CPA市场供求、被审计公司规模与审计质量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等。
三、会计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经验
中国的会计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或服务于国家经济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顺时应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证明,会计改革只有与经济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才有生命力,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既不能持久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会计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并得到国际认可,就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要求协调一致。
中国的会计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国际趋同而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做法。一方面,我们要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洋为中用;另一方面, 我们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坚持中国特色。否则,照搬国外不合中国实际,就不能得到落实,强制执行会出现偏差,不利于企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得不到国际认可。中国的会计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加大科学民主决策力度,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四)结束语
30年来,会计改革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据此,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顺时应势、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创新趋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 1] 赵德武,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道路[ J ] 财务与会计,1997,( 9) :11
[ 2] 乔宏太, 刘红颖. 论入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J ] 时代经贸( 下旬) , 2007, ( 6) :241
[ 3] 陶学伟. 我国会计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J ] 1 商业时代,2004,( 27) :52- 531
[ 4] 汤云为, 赵春光. 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1 会计研究,2001,( 5) :91
[ 5] 刘振红, 鲁涛, 张红霞.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 J] 1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3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