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涵3
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意义3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危害分析4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4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5
四、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6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6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治理6
(三)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7
(四)完善相关法律和加大惩戒力度,以儆效尤7
五、结语7
内 容 摘 要
摘要: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真实与否不仅是财务工作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既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有
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本文试从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辨析其中危害,提
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 真实性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对策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逐渐成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处理的依据必须是真实并且客观的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不得造假或者虚构业务,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企业陷入信用危机,滋生内部腐败以及影响决策者投资导向问题等负面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期许为纠正虚假会计信息提供理论参考。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涵
会计主要是核算和监督作用。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准确揭示会计主体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其产生的过程符合会计制度、准则和相关法律的标准,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情况。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能使会计主体参照其作出更好的发展决策而且也可以对国家财务部门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以便国家更好地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以及变化的,一方面受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经验、能力、品德的主观影响,另一方面受会计制度、准则、程序、方法等标准的局限性影响。
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意义
真实的反义词是虚假,会计信息的造假,不真实在我国的大中小企业中是屡见不鲜,例如安徽皖江物流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报中虚增收入91亿元,虚增利润4.9亿元,导致相关财务数据严重失实;2016年北大荒农业通过与客户串通签订虚假合同,虚增销售单价,伪造合同,虚构不存在的销售行为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等。虽然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要求企业编制会计报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最大程度的公开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部分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选择在财务上作假,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即使在为世人所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信息监督最完善的美国会计造假,审计造假,审计信息失真的丑闻也多,著名的安然事件和安信达事件更是将会计、审计信息失真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它的真实性与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管理者的廉政建设,对企业经济价值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控制,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价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和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乃至社会秩序,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的功能不能只对已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数据统计,还必须对经营活动运行状态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反映,以提供科学、系统、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从内因和外因来分,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层面,社会外部环境层面。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
企业层面分析
(1)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产生于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因而免不了在经济活动中对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估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预估和判断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并且很多会计业务的处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驾驭能力,不同阅历,不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作出的判断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职业道德素质尤为突出,部分会计人员思想觉悟不高,容易受来自于外部的因素的影响,法律意识不强,事业心与责任感不强,丧失原则,丧失诚信,违背财务工作原则办事;其次是业务素质,有些会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或者只接受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对会计业务不熟练,甚至个别会计人员连会计从业资格都没有,通过某种社会关系就滥竽充数。而且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即使都遵循了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计量方面的数据脱离实际,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
(2)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贯彻: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者执行不严格,导致各部门在权力和义务上分工不明,未能形成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原材料部门和储运部门未分开设立,为材料计价的造假创造条件,影响企业会计成本类的核算,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3)人为需要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企业能够上市,经营者授意财务部门增大前期的开发费用,将属于下一年度的财务支出提前到本年年度,为下一年的财务出现盈利的情况做提前准备,现在部分企业实行经理人制度,企业的管理交给企业聘用的职业经理人,以企业每年的业绩和利润是否增长来考核聘用的管理者的成绩。笔者曾遇到某企业管理者为了年终能提升公司业绩,赢取公司股东信任,增加自己的年终分红,授意财务人员将下一年年初才能确认的营业收入提前确认,造成收入虚增。此种人为需要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从社会外部环境分析
(1)会计本身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例如会计的假设或前提,是对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做的一种描述,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现实环境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存在着不同,这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也就是说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可能会变成现实,导致会计信息使用人很难把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由会计政策选择而造成的失真与故意造假弄地会计信息失真不同,它是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会计政策选择下产生的,是一种合规的失真,是一个会计制度是否完善的问题。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报表提供者采用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法对会计^^文档进行处理,由此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与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偏离,当偏离程度大到造成决策人失误或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时,就形成了会计信息失真,这种失真与作假而形成的失真更具隐蔽性。由于它是合法合规的,一般的监督、检查中不容易被发觉,,但这种失真同样具有危害性。
(2)社会监督力度不够: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监督模式,同时国家的财政、税务以及审计等相关部门都对企业行使不同程度的监督权。前者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队伍建立的时间短,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在监督模式上,由于注册会计师处于中介一方,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使得通过审计而确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后者政府在行使监督职能时由于人力和财力上受到限制,只能对部分企业实行抽查,不能有效地检查所有企业存在的违规行为。监督力度发挥的作用有限,是造成会计失真的因素之一。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1、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市场上,对企业报表直接使用做参考的为两类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根据企业对外提供的报表和披露的财务信息做出是否对其投资,购买其股票等;债权人根据企业对外提供的报销和披露的财务信息预估此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购买其债券,是否能到期回收并获得利息。如果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融资或在外界造成公司经营成果良好的局面而对报表进行粉饰,对会计信息进行伪造等,那么作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是第一批受害者,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收不到投资收益和债务,造成直接损失。
2、危害企业信誉:
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良好的信誉意味着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上市公司尤其重要。企业的信誉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效果和经营成果。如果一个企业在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粉饰太平,无异于掩耳盗铃。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后果就是使企业的信誉受损,一是造成市场中投资者不再信任该公司,银行方面对其贷款也将重新考虑;二是消费者不再信任该公司,不会将此公司的产品作为第一考虑范围,造成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下滑。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企业信誉受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融资和市场经营。
3、滋生企业腐败: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往往与企业管理层或者财务人员的私人利益相关。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旦不能保证,将会滋生企业内部腐败。如果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未被查出,利益相关者将心存侥幸,企业内部腐败将越来越严重。给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4、造成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造假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最终是为了小团体或私人利益,国有企业多年来采取利润及经营目标考核形式,厂长、经理为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而调整利润,造成企业潜在亏损数额巨大,企业报表上锁所反映的资产价值严重不实,而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大多是为了偷逃税款而隐瞒利润。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些经营者通过中介部门压低国有资产价值,侵蚀国有资产。
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涉及到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的切身利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治理,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宏观要求,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企业与个人进行微观决策的要求。所以对会计信息失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治理: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关乎会计信息真实性,对于企业来说聘请专业素质良好的财务会计人员担任财务部门的重要位置非常重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对注重自身业务水平提升的会计人员应设置奖励制度用以提高会计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同时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应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训,增加其职业道德的荣辱感,增强会计人员自觉抵制领导人授意、指使、强令的会计舞弊的意识。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治理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设计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两则两制”要求建立相配套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严格会计法律责任,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会计法制的宣传,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的会计法规和准则,在财务管理中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提供造假的会计信息的危害和应当背负的法律责任。同时,聘请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企业重要岗位上任职,避免在企业职位中由近亲属担任的过多的现象。对于一些明知故犯的人应予以严肃处理。同时,财务制度每个方面的设定和修改都要充分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反复论证,最终使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被各部门所接受。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很重要。目前,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加剧,部分事务所为了提高业绩,违背职业道德,为企业对外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协助企业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政府应对此类事务所进行严格治理,情节严重者吊销其营业执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建立一支社会信誉高、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优良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四)完善相关法律和加大惩戒力度,以儆效尤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例如公司法,完善企业内部法人管理结构,使单位负责人把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内部管理、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而不是通过授意、指使财务人员通过修改企业会计信息,粉饰报表来骗取投资人等的信任。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规范企业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的行为,利用政府方面的公权力对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的造假行为进行惩戒比利用其它方式更加有效。政府应当对会计信息造假进行严厉惩戒,让企业意识到会计信息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政府和会计协会等相关机构应完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完善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对于正直的会计人员予以保护其名誉和人身安全,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有相关部门可以申诉等。
结语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财务环节各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之一,因此才有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不做假账。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隐藏了很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着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国家利益,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惩戒力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平时工作中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的行为,有待在实践中一一探究。
参 考 文 献
1、《论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监督》 吴艺华 《企业家天地》 2010.4
2、《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张万茂 《现代商业-财富研究》
3、《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李红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1
4、《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任秀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9.4
5、《论会计信息真实性控制》 杨拉娜 《论点》
6、《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武丽君 《经济研究导刊》2014.4
7、《市场经济下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失真探析》 刘宏伟 《内蒙古财会》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