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4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4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4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5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危害5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5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6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7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7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8
内 容 摘 要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最基本的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实际上是一个“诚信”的体现。本文从概念,特征,内容几个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分析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诚信的实际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国家有关政策的正确实施,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经济效益
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经济活动的地方便会有会计职业道德,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本文从相关理论、存在的现状与危害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论述,并着重提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群体和会计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好坏的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会计职业道德是为了促使会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职责,对其施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道德培养。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1.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就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从事会计工作为荣,敬重会计工作,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将身心与本职工作融为一体,具有献身于会计工作的决心。爱岗敬业是爱岗与敬业的总称。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敬”由“爱”生,“爱”由“敬”起。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奢谈爱岗,只能是空话。爱岗敬业具体要求为: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观;敬重会计职业,强化职业责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所谓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所谓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做出的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真实,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真实。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地诺言。诚实守信具体要求为:老实做事,不搞虚假;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职业谨慎,信誉至上。
3.廉洁自律
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就是廉洁。“自律”是指行为主体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在会计职业中,自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行业自律;二是会计人员的自律,即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廉洁是自律的基础,而自律是廉洁的保证。廉洁自律具体要求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廉洁奉公,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4.客观公正
客观是指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反映事物,不夸大,不缩小。公正就是公平正直,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志,也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客观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客观的反映。它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披露和评价必须独立进行职业判断,做到客观、公平、理智、诚实。客观公正具体要求为:端正工作态度;坚持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5.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者他人意志左右。以会计准则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会计法律法规为准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以会计准则行为与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的有力武器,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进行。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坚持准则具体要求为:熟悉准则,会计人员应了解掌握《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是遵循准则、坚持准则的前提;遵循准则,会计人员要自觉地严格遵守各项准则,将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事项与准则相对照,对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不予受理;坚持准则,会计人员应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敢于同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持续提高自身的会计理论水平、会计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动更新知识能力以及敬业经验等,以达到维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活动。提高技能具体要求为: 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时代在发展,优胜劣汰,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提高专业技能关系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勤学苦练,刻苦钻研,能否做到这一点,既是衡量一个人事业心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会计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层次不高的会计人员来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可以使晦涩难懂的会计理论变得容易掌握;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的法律制度不断实施,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可能全部涉及,会计人员就可能适应不了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还必须不间断地学习、研究、充实和提高,具备根据会计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地能力。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强制性
许多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纳入会计法律制度,是一种思想立法。
2.特殊性
它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发生道德冲突时要坚持准则,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危害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1.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不能够遵守职业规范,不能坚持准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文档,编造虚假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2.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惩治措施,而对坚持准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使一些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胁迫,参与会计造假,不关注、不学习新的会计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
3.缺乏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的职业精神
会计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虽然总体会计人员数量不少,但是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和工作能力,拥有较强法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综合素质人才还是欠缺的。一些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认真学习、体会,很多时候是根据过去的思路来处理经济业务,岂不知那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受传统的“铁饭碗”意识的影响,有“人浮于事”的错误理念,存在敬业精神不佳、业务水平低下、技术方面的不过硬等情形,经常还会出现会计核算的错误。根本做不到业务处理上精益求精,能力上强中强,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4.企业会计信息造假
(1)粉饰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是有关单位和部门从行业利益出发,授意会计人员采用编造、伪造等手段,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掩盖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行为。
(2)私设小金库。集体资金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一方面使一部分企业单位集体资金游离于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之外,成为少数人掌握和控制的特有资产。另一方面由此引发了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等许多不正当交易行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和摇篮。
5.会计信息失真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更为激烈的商业竞争,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公开、公正、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知名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挑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已经是国内外会计工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1.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危害
职业道德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职业道德,那么他的行为将会为单位、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而会计职业道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会计职业道德,将会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会计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而现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属于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但是近年来各种会计人员不顾职业道德的事情屡屡发生,造假帐、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对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危害
会计的目的是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经营状况,而国家宏观调控便依赖于报表等会计成果。当一个会计人员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么他所提供的报表等信息就存在了虚假,而国家则认为其反映的经营与资产列报是合理的,并做出宏观的经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决策受到了不正确的引导而产生了错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市场经济的紊乱。只有在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下,国家才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3.对社会、集体以及自身的危害
会计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这样会使得会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的原则,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一些企业会要求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和验资报告,而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应有的职业道德,遵从了公司的吩咐,做出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样会欺骗相关的利益者、投资者,侵害别人的利益,会造成社会的紊乱与不稳定。
4.侵蚀国有资产,减少国家税收
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会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高估收益和资产,低估损失和负债,这会导致利润虚高,使当事人获得极高的工资和福利,变相的就侵蚀了国家的资产;另一个是故意低估收益和资产、高估成本和负债,使成本虚高、利益变薄,会导致国家税收减少。此外,会计造假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的、政治的目的,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出现了很多的短期行为,使国有资产大量大幅度地折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企业通过非法合资、联营、虚假捐赠等经济手段,以极低的价格转让大量的国有资产,变相地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进程。
5.纵容违法犯罪事件的滋生和腐败
有些人打着改革开放的牌子,依仗发展市场经济的幌子,让自己的违法行为变得理所当然,比如:利用公款旅游和吃喝,利用公车办私事等,过去他们对这些行为还有所忌惮,可现在变得正大光明了。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以参加某些活动为时机,采取抽号摇奖的方式,在众目睽睽之下,领取巨额的礼品和奖金,通过会计人员报销以充公,这就是变相的贪污受贿,假公济私。贪污腐败能够不断的蔓延和发展下去的原因主要是有源源不断的公款作为支撑,这些公款资金几乎都是经会计人员才得以流到腐败分子手里,所以会计人员的充耳不闻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在公款流失的过程中虽然需要经过单位负责人的批准报销,但这与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准则,屈从领导的压力有莫大的关联,如果会计人员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讲究会计工作的基本准则,能无所畏惧地坚持会计职业道德,那些不良的社会行为与风气就会向正义的一侧倾斜。此外,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就可能会使会计本身造成企业管理上的紊乱和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纰漏,不但会造成会计核算的不规范,而且还会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失效,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嚣张气焰。
6.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效率低,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经济的产出效益以及投融资体系的与再生产之间能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而我国企业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屡屡误导债权人与投资者。企业的“骗贷”成风,造成巨额信贷资金的沉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达20%以上。与此同时,品质好的企业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极大降低了有效资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错误的诱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收益低甚至严重亏损的企业,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动摇了整个市场的信用。因此,我国股市之所以炒风盛行、市场迟迟“无效”,与缺乏公正、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不无关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有三条:一是建立法制严明、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三条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但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会计作假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十分普遍,会计信息失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偏低是一个重要因素,要使会计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抓住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工作的“含金量”。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所以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后者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很难完全保证和满足有些利益和要求,况且法规往往滞后于现实。因此,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道德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作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是社会氛围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披露做假账是违法行为,从而净化会计人员的灵魂深处。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
无论从业环境的改善还是职业道德教育,都表现为客观的、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要求。它以职业义务为核心,表现为一定的应该负担的职业道德责任,并往往以社会舆论作为后盾,体现出道德作用的他律性。这种他律灌输,是道德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首要阶段。它使从业人员将这种职业规则看成是外在的、不受内心支配的东西,而被动地去遵守,并且认为善就是服从。在职业道德建设初期,这种服从是必要的,也有其合理性,因而应用也最为普遍。要进行好职业道德修养,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在履行义务时,克服困难障碍,磨练职业道德意志,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好,不与社会上丑陋现象同流合污。热爱本职工作,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强化法制观念,从知法做起,要懂法、守法、护法。还应向会计人员灌输爱岗敬业精神,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的人,才能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敢于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以职业道德标准去鉴定、评价他人和本人职业道德行为的善恶。
3.建立健全会计道德评价体系
采取“法、范”结合,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即通过法规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来约束、制约和激励财会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检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社会评价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而社会评价方法又可分为社会舆论与传统习俗评价。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这样,“道德法庭”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当前财会领域的根本大法是《会计法》,把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法》的贯彻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需要。德治为法治提供理论基础,又是对法治的深化和拓展。因此,既要运用《会计法》等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又要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监督规范行为
当前会计假账屡见不鲜,与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因此会计工作应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具体可采取来自内部监督如公司主管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和职工评议等;来自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税务、银行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鞭挞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和荣辱观,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5.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做假账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6.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参 考 文 献
[1] 曾纯.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 王伟. 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探讨.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7(08)
[3] 张春杰.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审计文汇. 2006(11)
[4] 蒙丽珍. 会计行为准则与案例.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 杰克.莫瑞斯. 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王丽彦. 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刘翠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 泰安师专报. 1998 (03):111-112
[8] 敬昭祥.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7 (03):33-35
[9] 董筱锋. 浅谈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中国工会财会. 1998(08):27-29
[10] 叶陈刚. 会计道德研究.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11] 孟凡利. 《会计职业道德》.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