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含义及相关要素4
二、控制企业经营成本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4
(一) 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宗旨是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内在因素4
(二)竞争环境激烈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外在因素4
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方法和策略5
(一)提高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5
(二)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可变成本6
四、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6
(一)成本的范畴6
(二)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6
结 论9
致 谢11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大小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一个企业只有提高了经济效益才能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含义及相关要素;其次从企业经营成本的组成与各因素分析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如何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了当代企业永恒不变的话题,可见他的重要性,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提高经济效应其次,我们还要找出那些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最后,就是找出控制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具体方法,从而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加强企业生命力的具体方法,进一步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水平,因此正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永恒不变的主题。
试论企业控制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成本,是一个企业用来衡量经济效益以及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它体现了在一定数量和相关质量的产品生产时的消耗量。一个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直接反映成本的具体情况,它包括企业原材料的利用情况、人员工作效率的程度、企业日常费用的开支、资金的利用率情况等。所以,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本就是对企业生产与消耗的衡量评定,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上长久立足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把握好了这个成本要素,控制好成本的消耗与利用,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有效地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含义及相关要素
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组成要素就是企业经营全过程所有资金的花费。它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企业在现在和未来经营管理所耗费的费用;包括企业内部所有与资金消耗相关联的部分,也包括企业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等外联方面的所有资金消耗。企业成本管理的因素最终表现为资金的流出。成本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成本。因而成本的含义是由它所服务的管理目标决定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强调将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相配比,并不能正确核算一些不能在现阶段产生收益的成本或不可计量的成本。企业成本的管理同样可以理解为企业资金流动的管理。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成本管理系统及内容是大不相同的。简单的加工型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就是简单的资金流入与流出的计算,那么它的成本管理对象也就局限在企业内部的资金消耗。而对于市场比较成熟的大型企业,它们的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资金流的管理,更要关注竞争对手和与之利益相关者的成本经营。总之,不论是大中小型任何企业,企业经营全过程中与资金消耗相关系的部分都可归属为成本管理的范围。
二、控制企业经营成本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 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宗旨是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内在因素
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企业的经营成本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施。目前,市场上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它们的成本意识却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成本竞争意识,仅仅将视角放在成本高、收入高、效益高的表面,片面强调企业效益且又错误控制其根源,管理不善,效率和效益无法平衡,于是就出现了企业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并最终表现为产品市场低迷,企业最终不得不面对亏损的结果。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高管在做经营决策之前,不重视对基本市场调查,只考虑该企业产品的生产的能力,通过产品的规模数量来降低产品成本,而当出现产品积压的情况时,再通过降价、赊销等方式,促进销量,从而导致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因此,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确保在产品的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努力地控制成本消耗,严格地杜绝成本的浪费;必须确保产品的必要的功能不缩减,以及更合理地估值成本消耗;在保持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当企业降低成本时,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招致的任何成本,而忽略行为是不可取的基本前提。成本不等于低质量,只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有效地成本控制,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经济效益低迷的不良状况。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外在因素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产品,如何进入市场,并在众多品质、功能相近的同类产品中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且同时还保持较高的获利能力,成本就是决定这以上三点的重要因素。市场上,相同质量的产品,以相同的价格售出,获利更高的,一定是成本较低的企业,也只有用较低的成本,换得较高的利润,这一途径,才是促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如果一家企业,它综合产出的产品,综合成本较低,那么,企业就可以以略低于同质产品的价格出售产品,同时还要确保利润保持不变。所以,企业的价格优势,无疑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环境也越发残酷,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提供出优质优质的产品。 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
如果企业能提高它的产品生产效率,同时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其单位产品成本的消耗,即固定成本的消耗。而产品固定的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就组成了产品的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产量提高,也就降低了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来实现产品单位固定成本的降低,这也是企业成本的经营和控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市场供应,和需求之间的量的变化,是不可控的,这也就会影响到产品最终的售出价格。如果你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企业降低产品单位固定成本所带来的正面效益,与企业降低产品价格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就可相互抵消。所以,企业仅仅依靠降低产品单位固定成本,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运作模式,并不是企业的上上之策。因此,企业在确保较低的产品单位固定成本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产品的可变成本。
(二)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可变成本
企业经营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因此,无论单纯地去控制成本的哪一个部分,都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必须做到所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其中包括前期购买的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原材料在运用过程的利用率等等。
四、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一)成本的范畴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民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⑴、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⑵、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⑶、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是这种含义。
(二)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所以企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找出控制成本的具体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求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⑴、靠现代化的管理降低成本
要降低成本,必须抓住管理这个重点。各企业要将实行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强化成本核算,在产、供销、财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把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制造费、行政费等项中每一项费用细化到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每一个环节。变成本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使降低成本落实到每个职工的具体行动中。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加强供应管理,控制材料成本。企业要制定采购原材料控制价格目录,实行比价采购的办法,实行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做到同质的买低价,同价的就买近,同质同价,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②也加强物资管理,降低物化劳动消耗。物资储量和消耗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的升降。因此,各企业要从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到物资的发放都要实行严格的控制,对原材料等各种物资的消耗实行定额分类管理,在订货批量和库存储备等方面实行重点控制,要按照适用、及时、齐备、经济的原则下达使用计划,并与财务收支计划、订货合同相结合,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对影响成本的各种消耗进行系统控制和目标管理,防止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合理储存、使用物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之既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又减少资金占用。③强化营销管理,降低销售成本。要把增强销售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加强销售管理相结合,在每一笔销售业务发生以前,要对客户的营运状况和承付能力认真调查核准,不能贸然发货,更不能搞“感情交易”、“君子协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业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差旅费、补助、业务费及装卸费、短途运输费、中转环节等费用,本着既要节约,又要调动积极性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严格考核与奖惩,对拖欠的货款,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予以积极清收。④要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费用。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无支出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由几个算账变为人人当家理财,特别要加强行政费用及一些事业性费用的核算,包括管理部门的行政、差旅费、办公费等的开支。
对于以上四个方面,切勿不切实际地运用,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各个工作领域工作性质的不同,核算每个人头的费用基数进行控核,每支铅笔、每张稿纸都必须从承包额中列支。
⑵、靠技术改造降低成本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升、能源提价对成本的上升影响很大。如何在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必须树立技术改造是降低成本重要途径的观念,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辟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一是要特别注重工艺技术改革,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节能降耗,从根本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在达到产品质量目标的同时,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二是在实施技改项目建设中应注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注重以较少的投入求得较多的回报。一方面要采取短、平、快的技改方式;另一方面要采取超常规的基建和技改管理,上项目时机要选准,立项要准确,实施要快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技改工程进度,降低项目建设成本,争取早日投资回报。
⑶、靠过硬的质量降低成本
产品的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谁的产品质量高,谁就有竞争力,产品就有市场,就不会占用过多的资金;产品质量高,不出或少出次品,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高,就可以按优质优价原则,以较高价格出售,相对降低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产品质量高,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直接销售量,降低销售成本;产品质量高,实际上也就节约了能源、原材料;产品质量高,就可以节省劳动力与管理费用,这样无疑会降低成本。因此,企业要十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严把质量关。
一是要强化对质量管理的领导,企业厂长(经理)要亲自抓质量,形成质量管理网络,每天反馈质量信息,进行质量分析、控制质量成本;二是要有严格的工艺技术标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供、产、销等各个环节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做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不采购进厂,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三是要充实质量管理力量,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专职检测队伍,制订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制度和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将质量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推行优质优价优工资、劣质废品惩工资的分配原则,对因各种原因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或事要给予严肃惩处,以此增强企业上下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结 论
综上所述,在管理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成本不松手,抓住成本否决不留情,强化成本控制,让市场机制进入车间、班组,成本指标分解到人,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成本倒算,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首先,针对企业薄弱环节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问题,制定本企业管理制度、降低成本目标和具体措施,层层明确指标,人人落实责任。其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单位降低成本目标完成情况与领导政绩相挂钩,同职工利益相挂钩,激励职工眼睛向内真抓实干,讲究实效。最后,精心组织,在向成本要效益活动中,重视一个“实”字,即指标实、措施实、成果实;力求一个“细”字,即指标分解得细,责任明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打细算;在考核中突出一个“严”字,即从严要求,从严把关,坐到全员抓、全面抓、全过程抓、全方位抓,不留死角,不留真空地带。通过以上举措,可有效地提高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水平。
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在建立现代化制度中强调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致 谢
本^文档是在罗朝晖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文档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1、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加雷斯,《当代管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吕长江,《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杨化峰,《谈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德结合应用》,《财会月刊》,2006.
6、丁月华.全面薪酬战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
7、张世国.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3-78.
8、叶剑锋,黄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中国上午出版社,200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