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会计概念及特点
二、通货膨胀会计对现行会计模式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
四、发展通货膨胀会计的思考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会计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世界性会计难题,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影响,或彻底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借鉴各国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成果,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是我国会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货膨胀会计问题研究
一、通货膨胀会计概念及特点
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行成本数据,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借以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或彻底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从而更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通货膨胀会计不同于物价变动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反映的是物价上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物价变动会计则是从双向反映物价升降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以,通货膨胀会计是物价变动会计的一个方面。关于通货膨胀的判定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指出,三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为恶性通货膨胀;而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按照过去20多年我国五轮经济波动周期的经验,将物价涨幅在5%以下定义为正常,5%—10%之间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计研究起步最早、也最为完善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比斯提出,英、美等一些发达西方国家已经具有了对恶性通货膨胀具有一定免疫力的会计体系。其中,美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提出并研究通货膨胀会计,因而美国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也居于领先地位。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经济上的稳定和繁荣,使它的会计实务相当稳定和保守,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后,才使其加强了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与实践。英国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起步也较早,而受到重视是在英国的物价上涨率迅速上升的60年代以后。从1971—1974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一些有关物价变动的文告,1975年桑地兰兹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桑地兰兹报告《通货膨胀会计》,建议所有公司尽可能采用现行成本会计体系。
通货膨胀会计的特点:
第一,通货膨胀期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实物资产一般会获得持产利益。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与此相反,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但它们所蕴藏的购买力却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的。所以,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实物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上涨,而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实际购买力要下降。
第二,技术进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抵消作用,并且会导致个别资产的价格下跌。先进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原有商品的价值遭到贬损。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能使得一些产品的性能提高、用途增加、消耗下降,从而加速了商品特别是机器设备的贬值。实践证明,技术进步具有使某些商品价格永久下跌的趋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呈爬坡上升趋势,但高科技领域的某些商品像电脑等的价格却一降再降。我们在研究通货膨胀会计时,必须充分认识技术进步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以便对特定行业、特定产品以及一般企业具体资产价格的特殊性予以足够重视,恰当的反映其价格变动情况,提供确实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三、通货膨胀时期,传统会计程序会导致资产低估,少摊费用,虚计收益,企业的资本会受到侵蚀,生产经营能力受到削弱。当物价上涨时,传统的会计程序仍然按照低于市价的历史成本进行资产计价,以这个被低估了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来分配、归集费用,当然会使摊销的费用额度低于生产经营的实际耗费,从而导致以较低的历史成本与较高的现行收入相配比的情况,造成收益不实。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益分配,实际上是吞食资本,因为原有资本的耗费在价值上未能按现行价格水平得到足额补偿,必然无力替换实物,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势必会削弱。
二、通货膨胀对现行会计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工作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的。《制度》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资产、负债、权益、成本、费用和收入等会计要素规定了相应的核算要求。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下降,原先的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存在依据发生了动摇,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与稳健性原则的涵义也发生改变。此时,仍旧按照传统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引起一连串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值脱节,成本信息被扭曲,货币资产的购买力发生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历史成本相对于现行成本被低估;二是账面利润虚增,部分流动资产无形中被转作利润,易造虚盈实亏;三是由于资产消耗与补偿不平衡,削弱了企业再生产能力,使得资本难以保全,会侵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四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管理层、投资人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五是造成企业财务分配关系模糊和财务状况混乱;六是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三、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
自从Livingston Middleditch 首次提出有关物价变动会计的争论问题以来中,一些会计学者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许多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简单方法和会计模式。
(一)局部或单项调整法
为弥补原始成本会计的不足,会计界不少学者赞成在不动摇原始成本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作出局部或单项调整。
1、存货的调整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资产,通常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物价变动对存货影响很大,因此物价变动环境下存货调整存在着几种观点。后进先出法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偏重于收益表的计量而忽视了资产负债表。目前会计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第一种建议,即销售成本和库存成本同时调整,有“双重配合法”和“指数调整法”。另一种建议主张对于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均分别按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计算,再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以调整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调整净收益。还有一种根据重置成本模式派生出的重置价格作为疏剪表和资产负债表计价基础。还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等。不过目前实务界大多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
2、固定资产与折旧的调整
物价变动对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固定资产及折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会计界对此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模式。除了常用的加速折旧法外,还有根据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衍生的重置成本会计立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另一种观点是依恃生产能力资本保全概念派生的“现行资产计价法”,根据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与价值的相关性来估算其现行成本来计提折旧。还有固定资产的定期重估法。以上方法可以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及折旧与现行成本相一致,可极大抵消物价变动的影响。
3、持产损益的处理
会计界学者一致认为物价变动所产生的持产损益不是企业收益,而是资本的返还,因此持产利得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而单独计入所有者权益。物价变动影响的局部或单项调整方法确实在某些方面改善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全部问题。
(二)全面改革法
全面改革法是指改变现行的会计模式,以另一种会计模式取而代之的方法以,从根本上解决物价变动引起的会计问题。
目前国际常用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主要有:不变币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
不变币值会计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某种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按一般稻谷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也易于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三是易于监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方便了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不是生产^^文档物价指数,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反映;三是非货币性项目不应用物价指数来调整;四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较大。国外只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此法。
四、发展通货膨胀会计的思考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企业会计工作必然要作出适度调整,尽力消除通货膨胀下的不利影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关系人员决策服务。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直接和间接规范我国财务报告质量的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公司法》
、《证券法》等,它们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内容、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这更加接近于成文法国家的做法。但应借鉴国际会计法规,适当将通货膨胀会计纳入立法,把通胀会计和传统财务会计结合起来灵活使用、互相补充,共同对付通货膨胀。
2.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加强对物价变动信息的披露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在会计法规的制定中,较多地考虑了国家的政治需要,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较窄、程度有限。在我国,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前需公布其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文档外,有关物价变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信息,还尚未被列入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物价变动方面的信息要求,在发生较大物价变动时期要求加强对物价变动会计信息的影响披露是必要的。
3.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快会计职业的发达程度
通货膨胀会计的发展实践需要会计工作人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有较高的财会知识,物价、审计部门人员工作难度加大等。当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普及通货膨胀会计的知识,使其认识通货膨胀会计的必要性,掌握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方法,从而加快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为与国际会计惯例融合作好准备。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压力的逐渐加大,应用通货膨胀会计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是必要的,因此发展通货膨胀会计是帮助政府、企业和其利益相关人共同应对通货膨胀挑战的必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葛家澎:《通货膨胀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2、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周晓苏:《中国会计模式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雪芹:《物价变动模式的探讨》,财会通讯,2004
5、郝振平:《国际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6、窦洪波,《高级会计实务培训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