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因
2.1.1农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
农业中小型企业主要是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作物极易受季节性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而且病虫害与自然灾害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资金拥有者不愿意把资金投入给风险大的农业类中小型企业。
2.1.2农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中小型农业类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偏低,缺乏相应的财会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企业也通常缺乏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这就使得这类企业信用等级偏低,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2.2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因
2.2.1银行的信贷制度存在缺陷
首先,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大型企业,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农业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等地,这些地方的银行分支机构申报环节增加,审批时间变长,因此,限制了对农业类中小企业的贷款。其次是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能合理评估贷款风险, 导致不愿意贷款给农业中小企业。
2.2.2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相比于大型农业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较少,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主要集中在农、林、牧、副、渔业的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免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却不能惠及中小农业企业。政府长时期重点扶持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2.2.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很大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力度。社会信用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广大金融机构无法获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二是政府相关部门与银行等金融组织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对逃、废、赖银行债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少,经营分散,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这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第三章 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3.1加强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提升农业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这是增强其融资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是要切实规范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企业的法人治理架构, 落实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 健全完善农业企业内控机制建设, 切实提升农业企业的财务透明度, 落实信用观, 形成更加好的银企关系。二是农业企业应当强化科技创新, 注重引入更加先进的农业品种、工艺以及技术, 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质量与档次, 进而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三是要切实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体系与监管体系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将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都纳入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体系之中, 从而切实提升我国农业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与融资吸引力。
3.2完善银行信贷制度
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审批流程复杂,耗时长。因此,要完善银行信贷制度,首先要针对农业中小企业设置独立的信贷审批体系或标准,改进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根据农业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业务性质和企业规模来建立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最后,鼓励适合农业类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模式的创新,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扎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协会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开拓信贷资源,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3.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尚且发展成熟,无法得到金融机构长期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 政府应当不断增加直接投资,努力扶持其得到发展与壮大,进而发展成为具备规模化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尤其是对于一批朝阳性与特色化农业企业来说,政府必须增加对其提供财政支持的力度,通过实施税收减免、设置政府担保基金等形式,促进这些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当然, 政府要在农业企业融资中发挥出引导作用,不仅要加大直接投入的力度,而且还应当更加积极有力地采取有效措施,让资金更加有效地向农业企业加以流动。为此,政府部门应当更加积极改进农业企业融资的软环境。为此,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农村经济主体所具备的承担能力来制定出合理的抵押、公证、登记等程序以及收费的标准,切实减轻融资相关各方在成本上的负担,对于取消金融机构土地使用权以及房产设备等交易中的税费,应当确定相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同时, 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往农业企业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银企之间的对接,落实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所签的授信协议以及借款合同。对于支持农业的商业银行,则应当实施相应的税收减免等政策,从而让商业银行觉得有利润空间,吸引其将一定的资金用于在支持农业企业融资上。
3.4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关于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