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的探究(三)
当今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在其《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基本原理,实际上也是五个要素,五个阶段,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应围绕着“激活”“展示”(论证)“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展开。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进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而且一举两得。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之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手段的支持与配合。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演示实验、教学模型、教具等)与各种先进的直观教学手段(如电视、投影、幻灯及多媒体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验教学,丰富课外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化学课,喜欢边讲边实验边观察边和同学老师一起探究化学问题。通过实验教学的教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科学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致力设计新颖的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同时还引导学生多开展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就可以在家里进行的家庭实验。灵活多样,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很适合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看电影、电视或录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更好地了解环境,还可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化学、学好化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从思维方式来说,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的学习从思维方式要求有质的飞跃。这对于刚上高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如何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照搬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化学学习,拙劣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才能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停滞不前,事倍功半。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自主地预习。
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确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由“去预习”变为“会预习”。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加强对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主要知识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应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这样既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教师首先从讲课的语言的生动有趣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入手,让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对每堂课提出的要求,对化学概念、知识点的引入进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分析步骤,对解题中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课后小结,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同时要求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一起活动,养成眼、耳、口、手一起动的习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3、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收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巩固复习知识的习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给学生传授记忆方法:如类比联想记忆、编成顺口溜记忆,借助图形、表格记忆等。
当然,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预习听课的方法,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方法以及复习和记忆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从这些方法中总结出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教会学生科学利用时间,劳逸结合,苦干加巧干,取得最后的胜利。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化学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投入,严格的训练。比如,调查显示,有很多学生刚开学时还能预习复习,一段时间后就不能坚持了,作业刚开始时还算端正,一段时间后就龙飞凤舞了。所以,教师要经常督促学生,通过谈心、讨论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行为习惯教育。特别是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经常进行个别谈心,帮助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师生心理交往,培养化学学科情感
教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活跃的思维成份,使学习知识必备的心理条件。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希望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使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许多刚刚跨进高中门槛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转变,心理上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与交替。他们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且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尤其是自己在初、高中的化学成绩的巨大反差给自己造成的心理落差的影响下,学习中不免存在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心理辅导,通过谈心、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科感情。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这也是他们学习化学的动力来源。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并培养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教师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文化素养,以教学内容为素材,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时,就一定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对其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作用,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高一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这种自尊心往往是进取向上的动力。教师的一举一动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言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建立亲切、同情、信任、激励的情感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所教知识,并获得成功。
同时,教师也要保护和支持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强化学生因取得成功而欢乐的心理,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质量。对每个学生要一视同仁,要以教育、鼓励、鞭策为主。如果一个学生是在批评、斥责中艰难地熬磨学习生活的,则他的学习兴趣则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这不仅会堵塞学生智力的发展,还会铸成一种自卑、厌恶、恐惧心理,减退学生兴趣,造成畏缩不前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作为处在由初中向高中阶段过渡期的高一年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通过中考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智力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化学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促进智能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使高一学生能够顺利地度过适应期,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
1、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远程教育杂志
2、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燕国材等编《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的探究(三)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