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山水诗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变迁。结合不同时期诗人山水诗的典型作品,将不同时期的山水诗特点和诗人的写作风格加以简单的描述。
【关键词】:唐代、山水诗、意象、山水意境
【正文】: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中国古代山水诗孕育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至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本文重点写山水诗在唐代的变迁,并依据唐棅在《唐诗品汇》里将唐诗流变分为“四唐”之说,分别从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一、 初唐山水诗——从宫廷到林野的吟颂营造工丽而又质朴的山水意象。
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约1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跨越了隋唐两代。虽然朝代有变,但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初唐诗坛沿袭着隋代的文风,以唐太宗喜欢的宫体诗及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主。诗歌创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大多为歌功颂德的作品,追求浮艳。至唐玄宗至武后时期,初唐四杰的创造力求摆脱齐梁诗风及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楼台庭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这不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抒情性,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在山水诗创作方面,局势虽未打开,但六朝细微描摹的特点使山水诗显得工丽齐整,诗人的目光也逐渐从都城向林野转移,吟颂出质朴自然的园林、山水。
(一) “林园诗心”的王绩山水意境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一生中曾三仕三隐。在他的著作中可感受到他在仕途上的失意和内心的不平。王绩对陶潜很是仰慕。在对朝野不遇的无奈之下,他转而投向林野,“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暄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解六合丞还》)。王绩晚年隐居在东皋,以山水田园为伍,并留下了富有林园诗心的作品。
王绩的山水诗,有描摹山水景物的,如《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以质朴的风格,写出了秋日落暮时的景色,也写出作者对荒原偏爱的诗心。而在《夜还东溪中口号》一诗中,山水林园中的自然景色似乎都为人们而设: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