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认为,社会给予艺术家的环境和态度会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产生影响,但无论如何艺术家要维护艺术尊严,即不能被恶劣的创作环境所折服,也不能被人们的误解所湮没,艺术家要做一个独立的、有自由精神的人。
当时法国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艺术没有太多的热情,对艺术家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又由于艺术家们整日活在心灵的世界中,把心灵看作能照耀整个宇宙的明镜,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和社会观念发生冲突,在人们的眼里,艺术家“缺少我们称之为品格的那种逻辑和固执”,③他们是一些怪异的、缺乏正常的思维的人,甚至是一些在道德上有问题的人。
在巴尔扎克看来,“艺术家永远伟大。他有自己的风雅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一切反映了他的智慧和他的成就。”④这些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正是艺术家的艺术气质,而这恰恰产生了艺术家的才华。因此,艺术家在社会中要有勇气抵制诽谤和诱惑,要坚持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
这里的独立精神,我把它理解为巴尔扎克对人物极其突出的典型形象塑造,回顾欧洲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能象巴尔扎克笔下的这样宏大充实,2400多个人物活跃在“巴尔扎克社会”里。他善于按照典型化的原则塑造人物,既注意选取人物的典型特征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又注意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因此,成功的形象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其次,巴尔扎克喜欢夸张地描写人的情欲,把某种情欲强化,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这种情欲排除其他感情,发展成病态的程度,在这种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增加了一批著名的我理解为的“偏执狂”。如阴险的贝姨和本文重点分析的高老头。
巴尔扎克指出:艺术家要追求自由的审美境界,艺术家的精神是远视的,他与未来对话。艺术家不能向利禄之辈那样投机钻营,不能盲目的顺从公众的习惯,艺术家要用自己的脑袋来思考问题,艺术家只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贡献给艺术。
写到这里,回顾上面所写的“艺术家的远视、与未来对话、不能投机钻营”等等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我认为,是否可以把这些都理解为是对巴尔扎克追求自由境界的另一种诠释:
1.远视,可以理解成作家本人不光对高老头形象的塑造,而是包括在对所有《人间喜剧》里出现的人物创作的前瞻性,作家已经决定用更超远的思维进行人物创作。
2.那么,怎么样用更超远的创作思维来进行创作呢,我理解为“极端塑造”。既然是自由的境界,就是不拘于窠臼、摆脱束缚,把人物塑造“死”,塑造到极至,塑造到极端就是在自由境界里的驰骋。
远视已经让作家先人一步,极端的创作方法可以让作家在自己的心海里任意驰骋,创作出没有翻版、有自己特色的人物形象。
正是这种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敏锐的触觉,巴尔扎克才可以抓住高老头“父爱”这个新的创作思路,自由的进行创作。通过对高老头父爱的描写,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无情,用一种极端的方法去刻画资产阶级,这种自由的创作境界和极端刻画人物的创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启示之三:在实践中自觉总结文学创作的规律,塑造典型形象反映自已的时代。
巴尔扎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文学创作的规律,在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的实践后,“他发现了指导他的工作的定律——描写现实,而用一种更有力的作风,因为他只限定去铸造几个典型人物。”⑤巴尔扎克明克明确地把塑造典型看成是自己艺术创作的“定律”。自从巴尔扎克找到了艺术创作的“定律”,他就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站在社会中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是在自己进代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巴尔扎克揭示了人的性格的各个层面,因而他笔下从来没有简单化概念化的形象,人物无论主次,个个鲜活生动、血肉丰满,即有很高的概括性、普遍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因而能超越时空,永远给人现实感和新鲜感。一个典型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典型就是一部历史,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时代和社会生活在典型人物身上打下的烙印。因为这些典型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他们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一个时代的风俗史,也正是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构成的艺术画廊来实现的。
高老头经历的时代,既有给小资产阶级发家,成为大暴发户的拿破伦时期,也有之后的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势力大家庭重新走上政治和社会舞台。高老头处在变革的时代,在时代的不断沉浮中,不时改变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他的最终结果是很可怜的,巴尔扎克塑造了这么一个处在两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的人物,反映了那个金钱和地位占主导地位,人情冷暖极为淡漠的时期,结果是非常成功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老头》人物形象的认识和反思,我们发现巴尔扎克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任何一种文学创作都不是孤立的行为,它都和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生活的大环境有着内在而且非常紧密的联系。
我们在吸收巴尔扎克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更好的、更有现代气息的新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我们当下的文艺创作才能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注释:
① [苏]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 《巴尔扎克评传》 刘伦振译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83版
②《马克思恩克斯选集》 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版463页
③《论艺术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版22页
④《风雅生活论》 《巴尔扎克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⑤《巴尔扎克传》 司蒂芬•次威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除注释外,参考以下书目:
《高老头》 傅雷译
《辞海》
《外国文学简编》
《高老头的“父爱” 》 许民炎 安庆师院学报 1984年4月
《巴尔扎克对一代历史的反映》闻彬 辽宁师大学报1987年11月
《巴尔扎克专题研究》 陈占元 陕西师大学报1986 年4月
《巴尔扎克传》 吴小如 高民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
对高老头形象的反思看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