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1937—1949)新文学的发展深化期。
这一时期是任何国民都无法忘记的重要发展时期,文学创作环境一直处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两次颇具规模的持久战争环境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爱国人士,作家的民族团结意识空前的高涨,始终围绕着如何把抗战进行到底的中心主题。纵观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多数都是在历史无奈的命运及现实的危险土壤中诞生的,非常深刻的反映出了时代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冲击与融合,忠实记录了在民族危难中人民的情绪与变化,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及永不言败的精神,勾勒出中华民族英勇迈进新时代的不屈精神。
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为文学家提供了抒发民族情感的先决条件,为展现中华民族新的崛起体现出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战争既净化了文艺工作中的灵魂,也激发出我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在此期间,不论是任何创作背景 不同艺术追求的文学家们,在祖国抗战旗帜的号召下集结起来,冒着凶猛的炮火并肩走上战场和街头,用手中的笔杆书写着惊心动魄和用无数战士血肉之躯筑起的保卫战,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所展现出的顶天立地的伟大事迹。郭沫若、王统照、郑振铎、冯乃超放开喉咙高唱战歌;卞之琳向坚持敌后斗争的将士们呈上了《慰劳信集》。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用太阳象征光明和理想,表达出时代、民族和人民的热望。“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借抚摸地图的联想,抒发了国土沦陷的哀痛。柯仲平、林山、田间、邵子南等在延安发动“街头诗歌运动”,号召“使诗歌服务于抗战”,“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一时,“抗战胜利,建国成功,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新生”,成为文艺家们的同一目标,他们和全国人民融为一体,共同凑响了空前豪迈的民族解放斗争交响曲。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内的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文学在送走旧中国,迎接新中国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主要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展开,国统区的文学主流主要是树立“民族、民主”旗帜,批判当时社的黑暗,起到了战斗的作用!解放区根据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强了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毛主席的《讲话》发表以后,确定了文艺“工农兵方向”,完善了“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寓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开始!
二、学习现代文学的心得与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