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2
一、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3
(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个体私营经济。3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3
1.起步阶段(1979-1981年)3
2.高速发展阶段(1982年-1985年)4
3.稳定发展阶段(1986年-1989年)4
4.调整、巩固阶段(1990年-1992年)4
5. 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4
(三)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4
二、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三、私营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6
(1)放宽私营企业的从业限制,拓宽经营范围。6
(2)在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扶持个体私营企业。6
(3)将个体私营企业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6
四、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7
参 考 文 献8
内 容 摘 要
[内容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明确地称为“私营经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总数已超过180万家。中共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中国的私营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私营经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个体经济 市场信息 市场环境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分析刍议
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大陆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消灭”了。
现实存在的私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产生的。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个体私营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采取了对公私合营企业的经济改组和向
国营企业的过度。从单个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私合营后,合营企业已由国家直接管理,基本上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没有多少区别了。
1956年,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了改组改革,主要内容是改组合并工业企业,调整商业网,并根据国家的需要,统一调配各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到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经济改组在更大规模上更深入地进行了。经过这次大改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1956年我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只剩16万人。党的八大以后,国家注意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这样,个体工商业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又发展到104万人。
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登峰造极,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大加批判,并大张旗鼓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和被砍掉。到1976年个体工商业濒临被“砍光”的边缘,全国只剩18万人。到了1978年全国个体劳动者只有14万人,个体经济丧失了合法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1979-1981年)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一切守法的劳动者,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文件中的这些规定,对个体经济的恢复起了很有力和推动作用。1981年,国家在雇工问题上又有所松动,允许有技术和手艺的个体劳动者可以请一两个帮手,带不超过五个的徒弟。这样经过1979、1980、1981年三年的恢复,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从1978年底的14万人发展到1981年182.9万户、从业人员227.9万人。
高速发展阶段(1982年-1985年)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报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同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在1982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形势很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农村中胜利推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积极性。农民家庭成了经营主体。农产品连年大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大量增加,剩余资金也大大增加。全国政策环境也较为宽松。由于这种种因素的作用,在从1982年到1985年这四年中个体经济获得了高度发展。
稳定发展阶段(1986年-1989年)
在这一阶段,由于个体经济发展过快,势头过猛,并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国家加强了对个体经济的管理,有关政策、法规也日趋完善。1989年11月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和决定》指出,应当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个体经济加强管理和引导,鼓励它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发展,发挥它们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和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这几年,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体经济从行业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规模等方面开始进行了调整,使前几年过高的增长速度受到抑制,呈现出一种稳定发展的姿势。
调整、巩固阶段(1990年-1992年)
从1989年下半年起,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巩固阶段,从1988年下半年起,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国家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经济环境明显地由宽松变为严紧。有的地方在财税大检查中,出现了对一些个体户惩罚过重的现象,有的个体户歇业了。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这个阶段的个体经济出现了先是下降、后是缓慢上升的情况。
5. 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
1998年是党的十五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个体工商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到1998年12月底,全国个体工商业户户数达3120.2万户,比上年底净增269.34万户,增长9.45%;注册资金3120.31亿元,比上年底净增546.32亿元,增长21.22%。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共创造产值596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实现营业收入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80.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1%;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22.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96%。
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
在党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几年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解决劳动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截止1999年六月底,中国私营企业已经达到一百二十八万户,从业人员一千七百八十四万人,注册资本八千一百七十七亿元,这三项指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分之一。目前中国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还在扩大之中。在中国私营企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长突出,第三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支生
力军。尽管在宏观环境上私营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改善,部分长期阻碍私营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开始“解冻”,但是,在有关私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以及持续健康发展上,还有一系统的问题需要解决。综合政府有关部门、一些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意见,目前主要有4个问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
(一)融资难问题如何解决。从整体来看,私营企业贷款难是普遍现象,尽管一些地方在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局部地区的私营企业贷款状况有所缓解,但并未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根本问题。
(二)如何提高私营企业主素质。尽管社会舆论长期对私营企业主的素质啧有烦言,但在如何提高私营企业主素质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有效的行动。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说,国有企业的很多的培训机构,有党校,有行政管理学院,他们能够得到正规的培训。私营企业家亟待提高素质,但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培训私营企业家的大学。
(三)私人合法财产如何有效保护。私营企业主目前最关注的是,私人合法财产能否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有关分析表明,这方面的法制环境还难以让私营企业真正放心。1988年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已执行了10多年,其中对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薄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当私营、个体经济权益被侵吞、受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四)政府部门的服务如何到位。一些私营企业反映,这些年,国家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许多政策下面享受不到,关键是要真正落实到基层每一个职能部门。有学者提出,政府要更多地为私营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服务,提供迅速有力的4个支持:一是制度支持,为私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二是技术支持,有效地提供新的技术服务,鼓励国有科研单位与私营企业有机结合;三是信息支持,快速、准确地提供信息给私营企业,在投资决策中降低风险;四是金融支持。
上述问题往往不是靠一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它们或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或根深蒂固,由来已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假以时日,多方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私营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进入21世纪,私营经济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对内,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
步开放和完善;对外,中国加入WTO,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看待私营经济,逐步建立规范的个私经济法规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放宽私营企业的从业限制,拓宽经营范围。
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发放,能源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各种经济成份要一视同仁,机会平等,不应当按所有制不同实行倾斜,不再按照所有制的不同,而实行不同待遇。对于一些需要发展而政府和国有企业一时财力不足的产业部门,应当逐步打开大门,在政府有效监管下,允许一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素质良好的私营企业进入。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中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包括资本注入、技术转让、经营方式转变、市场开拓等。应当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进行联合和合作,支持个体户中的能人承包、租赁国有小型企业。
(二)在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扶持个体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靠自我积攒和代价高昂的民间借贷来满足。国有
金融机构基本上不与私营企业发生贷款业务关系。目前正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希望国有金融机构也要热情地为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结算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而且在贷款审批、利率计算上应与国有企业平等对待;在贷款担保上采取适当办法,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各种经济成份都建立正常合法的金融渠道。科技、信息也是个体私营企业的薄弱环节,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社会中介组织也应当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三)将个体私营企业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正在实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覆盖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将个体私营企业尽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督促其从现在起就开始积累保险基金。从扩大就业门路方面看,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有利于消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中的后顾之忧。
我国现在的私营经济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大多数是从作为小生产者的个体户专业户中成长和分化出来的。这些私营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资本单薄,规模不大,粗放式经营,家庭宗法式管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命运。
为了使个体私营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政府既要积极扶持,又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在各项政策上营造个体私营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平等竞争、不受歧视的条件,保护和扶持其合法经营,保障他们获取合法利润,对其遇到的一些困难,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帮助其解决。同时,倡导职业培训,逐步提高业主的素质。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引导,积极规范,切实保护私营企业中雇员的合法权益,严肃惩处各种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环境趋于有序,趋于规范,从而使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
需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实现全面的现代化,预计在基本现代化之后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到全面现代化的实现,从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再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创造完成,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从现在起,私营经济还有可能存在上百年的时间。私营经济有可能存在这样长的时间,私营企业主就不必担惊受怕,搞短期行为,而应大胆地为发展自己的事业努力奉献。
应当相信,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既有胆识利用资本主义,又有能力管理资本主义,经过切实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工作做好。同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更加发展强大。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贡献。
参 考 文 献
祁锋:《民营经济管理原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私营经济整体发展呈现六个主要特点》 余瑞冬
《中国企业的八大方向》 摘自<中国信息报>2003年第47期
《温家宝考察浙江 提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点意见》 摘自中华网
《广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致力于推进“三个创新”》 摘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