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探讨………………1
传统贸易理论的解释 ………………………………………………3
新贸易理论的研究 …………………………………………………4
竞争力理论为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概念性理论框架 ……………… 6
3、“非理性”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8
4、总结
5、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服务贸易成为国际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国际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步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活动也随之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然而,相对于世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服务业却显得明显滞后,服务贸易竟争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不太相称。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还较低,服务贸易竞争力还较弱,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还很突出,如何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完善服务贸易竞争力机制,成为摆在我国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界面前的一道共同难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总体态势和行业不平衡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些对策,有益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服务贸易 、发展、竞争力
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1. 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探讨
1.1 传统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每个贸易者都关注的共同利益来源于使其自身效率更高的行为J。效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竞争力,因此所有在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解释服务贸易发生的理论都与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讨论有关。这样,比较优势就成了一把打开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之门的钥匙。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西方经济学者辛德利(Hindley. 1984)、史密斯(Smith,1984)、迪尔道夫(Deardorf, 1985)、梅尔文(Melvin, 1989)、琼斯(Jones, 1990)、瑞恩(Roane, 1990)、伯格斯(Burgess, 1990)等主要以要素密集度方法对比较优势原则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度来衡量服务贸易各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从而把要素察赋、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三者联系在一起,考察要素察赋对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和对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这些分析大都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其结论也大都证明了H-0 定理解释服务贸易的有效性。其中迪尔道夫(Deardorf, 1985)和梅尔文(Melvin,1989)的研究被认为有决定性的意义。
迪尔道夫(Deardorf, 1985)从比较优势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入手,利用H--0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服务贸易是如何遵循比较优势的,对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后,学者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讨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问题,他们得出了和迪尔道夫大致相同的结论。梅尔文(Melvin, 1989)认为,服务贸易的决定性因素是与人力资本有关的知识和技术。由于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和经过培训即可获得,因此这种优势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2。这一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一国在认识到自身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后,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利益,过于执迷于比较优势也许会掉进“比较优势陷阱”。Sazanami & Urat城1990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做了一个更为详尽的分析。他们用不同国家的横截面回归分析框架,囊括了旅游、知识产权、工程管理服务、货物及其他运输、保险服务等服务项目,得出的结论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素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新贸易理论的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规模效益的可能性较小。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服务交付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接触的特征正在逐步减弱,比如自动存取款机的多项金融服务。而且随着服务业投资规模的加大,依靠无形资产和管理资源的规模使用,一体化和连锁经营突破了这一瓶颈。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它对货物及货物贸易的影响,它使服务产品差异加大而且成本更低,规模经济色彩更加明显。规模收益递增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中间服务和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的共同特点。因此,规模经济成为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又一个动因。
克鲁格曼(Krugman, 1979-1980)通过对企业水平的专业化和消费者对特定类别服务(如酒店的星级、娱乐的形式、建筑设计的风格等)不同的需求状态的分析,认为,在存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能够进入更大市场的企业,其生产规模更大,平均成本更低。即便没有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也可以成为服务贸易的动因。
梅尔文(Melvin, 1969)和马库森(Markusen, 1981)等人阐述了源于规模经济的专业化激励是如何在相似国家之间产生贸易需求的.研究认为,贸易并不因比较优势而产生,相反由于一国特定行业中的企业倾向于建立企业集群以利用外部经济1。如果贸易使各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那么所有国家都将因集聚引致产量的增加而受益。但是,并非所有的服务业都具有集聚倾向,有集聚优势的服务行业主要是影视制造业和金融投资业,这些行业大多集中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制造中心或金融中心。琼斯和凯尔兹库斯基(Jones&Kierzkowski, 1986)用“服务链”的观念来说明规模经济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弗朗西斯(Francois, 1990)强调了服务在协调与链接各专业化中间生产过程中的外部集聚作用。
沿着克鲁格曼的思路,华伦.麦法兰(Waren Mefarlam, 1984),密歇尔.波特(Michael,1985),叶恩·史伯拉(Yehia Soubra, 1993)、詹姆斯,R,李(James R. Lee, 1993)等以信息服务贸易问题为切入点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做了有意义的探索。理论分析和数据论证表明,获得低成本优势和寻求产品差异性是在信息服务贸易中提高厂商乃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信息服务贸易以其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特别是它通过信息服务的乘r根据Marshal】定义,外部规模经济是行业水平的规模经济,而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数效应,使厂商或其拥有国可率先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声誉,以领先进入市场的优势保持和提高在差异性信息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市场支持和政府干预也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外在来源。
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我国的服务贸易理论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一些立足于国内服务业的服务经济理论,开放性思维略显不够。1990年代后,薛荣久和张汉林合著的《国际服务贸易》代表了我国早期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水平。他们对当时的国际服务贸易格局,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及内容、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服务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97年,袁洪生、韩玉军分别做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和《国际服务贸易一一理论与模型》的博士^文档,这两项成果将西方的服务贸易理论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标志着我国的服务贸易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开始进行同步研究。此后,国内学者日益关注一些有增长潜力的服务行业发展,从具体行业,比如教育、旅游、电信、金融、信息和咨询等行业分别研究其贸易竞争力。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从整个服务业产业层面进行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迹象,但也许是因为服务业内各行业各自行业特征差别太大,很难抽象出代表性的一般性因素和指标,所以有说服力的成果并不是很多,大多还处在描述性层面,最多也只是建立了概念性模型,实证研究还很不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王粤(2000)的《服务贸易一一自由化与竞争力》一书和上海财大杨艺敬(2004)的博士^文档《当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薛荣久和刘东生(2005)合著的《国际贸易竞争学》是目前唯一一部将贸易问题与竞争力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著作,其中第九章专门讨论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竞争方式和特点等问题。
从以上文献描述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问题上沿着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逐步发展完善:理论假设由严格到宽松,比较优势由单一(劳动)到多元(劳动、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和规模经济等等),由“自然察赋”到“能动创造”,由静态到动态,并且突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积累(即知识)在服务贸易中对比较优势的影响1。总之,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这些讨论都是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指导,以HO模型为基本方法,讨论了比较优势原理在服务贸易领域内的适用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传统贸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服务贸易的发生,但却难以指导服务贸易的发展立。而在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转移的全球化时代,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含义却能对国际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竞争力理论为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概念性理论框架
美国在这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目前,在日本、德国、荷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国正在进行生产率国际比较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和理论问题研究。经合组织(OECD)和欧洲统计局等国际组织正在研究制造业成本加成比例和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以及国际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的编制。目前OECD主要国家的产业部门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和测定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重点转向对比较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因素的分析上,并加强竞争力在企业层次上的研究和产业结合的方向。另外,值得特别介绍的国际竞争力权威机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创立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每年对相关国家进行国际竞争力各指标的排名及国家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又广泛的影响。
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1990年代开始,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尽管竞争优势属于一个管理学概念,涉及到企业与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或创新竞争,但在分析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竞争优势理论除了关注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等基本要素供给的数量外,更关注高级要素(即知识型资源,如政府及私人研究机构、重要大学和行业协会等)的质量,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
国际竞争力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二是如何增强服务贸易本身的国际竞争力。第一个问题在后面的章节将做讨论。关于第二个问题,波特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是从产业分类选择上选择竞争优势的提高途径,二是增强协调性竞争优势,强调政府的协调和管理水平。波特从产业角度对竞争力研究的突破性贡献为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了概念性理论框架。
我国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和美国类似,也始于对工业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菇先生《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003年,金暗先生的《竞争力经济学》和后继出版的《首期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报告》和《企业领袖谈竞争力》一并构成“竞争力理论一一竞争力测评一一竞争力优势案例”三部曲,为我国的竞争力理论研究做出巨大贡献。金磅先生认为,经济学从来把市场竞争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竞争力天然应该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还认为竞争力的研究最终会超越经济学,探询到理念、价值观、文化、伦理等心理层面。但是如果将研究范围无限制地扩大,就会超出经济学的把握能力范围1。所以,他没有将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分析框架中。
近年来值得关注,即财贸所倪鹏飞博士2004.2005连续出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房地产、教育、人力资源等与服务业相关的竞争力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数理方法通过对相关对数据的处理,探讨了我国不同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
另外,国内在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研究的专家还有杨圣明、夏杰长、谢康、李惠中、朱钟棣、陈宪等教授和程大中博士,他们都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大家都认识到服务贸易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一国或地区坚实的服务业基础,也来源于政府的管理水平、技术支持和其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尤其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受到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相对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从竞争力方面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开辟了另一个研究视角。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现实,还没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在解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些现代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包括Internet互联网)、咨询服务业、建筑管理服务业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非理性”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些众多的理论研究中,还有一种研究角度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非理性”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丰碑式的著作。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改革促进了西方的资本主义,试图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世界诸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将很多制度从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角度做了比较。诺斯认为,制度既包括法律、法规、组织等“正式制度”,也包括惯例、习俗、道德、宗教等“非正式制度”。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万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己经得到广泛的承认,而惯例、习俗、宗教等“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影响也正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2.近年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逐渐转移到“非正式制度”(如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来。
文化、价值观等对一般交易和贸易行为的影响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Luigi Guiso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公民的信用不但与这个国家本身的制度特点有关,也与其诸如宗教、历史矛盾甚至遗传性个性气质等文化因素相关。一个国家公民的信用度越低,这个国家发生贸易的机会就越少,得到的FDI和其他投资也就越少。所以,根植于人们身上而往往被大家忽视的文化因素决定了经济交换行为3。其他一些学者就国家或地区专有要素对交易和贸易的影响从其他角度也有研究,比如Edward P.Lazear认为通用文化或语(common culture and common language,也可称为majority language)对贸易有刺激和促进作用,并于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现实,还没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在解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些现代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包括Internet互联网)、咨询服务业、建筑管理服务业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4.总结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关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是非常完善,和外国的优秀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很多的人正在进行研究,但相信路程绝对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因此,我希望可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6年春季导论
[2] 杨艺敬,当代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上海财大2004年博士^文档,第2页
[3] 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页.
[4]James R. Melvin著.陈雪、陈林琳译.生产者服务贸易:一个基于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方法.经济^^文档译从.2005(4).原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89年10月号.
[5] 乔云妓.《区域国际竞争力一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
[6] 王粤.服务贸易— 自由化与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年版.第69页.
[7] 金赔,《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前言部分。
[8]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言
[9]珠清津。谁说文化不能比?,南方周末,2006.4.13 D29版
[10]World Bank:Understanding Service and Measuring the Size of China,Service Sector,Draft,Dec.15,2000. [11]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World Economics Forum(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6,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