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母性的归途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恋母情节 在沈从文笔下,乡下和城市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却共同表现了他对湘西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皈依。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内心文化恋母情结的表现。本文从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描绘、作者对所描写的女性对象的选择以及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其独特的“乡下人”气质蜚声文坛,声名远播。但在其笔下,乡下和城市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却共同体现出他对湘西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皈依。 汪曾琪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湘西的山山水水融化于他的血脉,化作了沈从文文字的灵魂。他对湘西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于是他写湘西,表达着他对故土的依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恋母情结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回归母体的强烈渴望,因为人生首次遭遇的重大打击,乃是婴孩脱离母胎的一瞬。从出生开始,人便告别了温暖、和平的母体,独自来到充满凶险、恐惧、饥饿与寒冷的大千世界,踏上了生老病死的“苦难历程”。因而人类的潜意识里,无时无刻不萌现出重回母体的愿望。然而,这种幼年时的梦想与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会不断地被人的理性道德、文明修养所压制和升华着,只有在遭受挫折和病态的状况下,才会产生这种近似儿童的心理,即重回母体的愿望。在沈从文的心目中,湘西是一片美丽的、充满女性意味以及人情味极浓的故土,而这美丽的、充满优美女性意味的、人情味极浓的天地,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当其子女在异域他乡遭遇挫折与打击时,以其温柔、美丽、极其善良承载着游子的游魂,成为其心灵的诗意栖息地。 一、在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描绘中体现出文化恋母情节 从其作品中对湘西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沈从文用他惯用的抒情的笔触娓娓道来,用极清静、雅致的语言观照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描绘着它们的优美与隽永,沉静而又深远。那里的恬静、秀美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是沈从文内心渴望回归的怀抱。它们是湘西母亲外在美丽形象的载体。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在这个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力图通过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保留她的自在性和自足性,展现一种环境的美,人情的美。 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几篇描写都市下层生活的作品中,沈从文却极力渲染都市下层人民在脏水四溢、空气污浊、瘟疫流行和极度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情况: “那个用报纸作帽,在人家屋檐下走着的妇人,这时已走过了名为小街的一个地方,进入一个低低的用一些破旧洋磁脸盆,无用的木头,一些断砖,以及许多想象不到的废物作成屋顶的小屋子里。一进去时,因为里边暗了一点,踹了一脚水,吓了一跳,就嘶声叫唤着睡在床上的病人。” 实际上,都市下层人民与湘西下层人民是生活在同一水平线上,可沈从文对前者是极力写出他们的非人的生存状态,对后者则作出富于诗意的描写,使之具有田园牧歌风味。 寻找母性的归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以人为本,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寻找 母性 归途 | 2013-02-21 19:34:00【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