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若要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把握。 从辛弃疾的生平来把握。在那动荡的年代,辛弃疾的人生是坎坷多艰的。幼年的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时的济南已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有十多年了。他父亲去世较早,他由他的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在那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辛弃疾目睹了女真政权的入侵给北宋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年幼的辛弃疾就产生了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议,举兵大肆南侵,激起被统治区人民的不满,纷纷起兵反抗。当时辛弃疾仅二十二岁,他也聚集了民众两千多人,加入了济南耿京的抗金部队,打击金军的侵略。不久之后,耿京被叛徒谋害,得知耿京被谋害的消息,辛弃疾万分悲痛,于是率领五十多骑兵突入五万人的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准,奔向南宋。辛弃疾是怀抱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宏愿来到南方的。辛弃疾南归后,将近有二十年时间一直辗转于江准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并未得到重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北方受苦受难的人民,一心想寻找机会大举北伐。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考察隆兴北伐符离兵败的形势,写了《美芹十论》上奏朝廷,希望孝宗皇帝坚定抗战的信心。事隔两年,辛弃疾又满怀希望地给当朝宰相虞允文献上北伐计划书《九议》。建议积极筹划恢复大计,并提出了九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但是没有得到实现。当时的投降派在朝廷上占了上风,朝廷非但不让他去抗击金军,反而还派他去镇压湖北的农民起议,而且频繁地调动职务,这是朝廷控制想有所作为的主战派人士的一种手段。对此,辛弃疾是非常的不满。四十二岁,辛弃疾被辞官免职,便开始了他在江西上饶带湖的十年闲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主要是与陈亮交往甚深,有一次重要的鹅湖之会。辛弃疾与陈亮都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相互作词酬答,被此推重,忧国忧民,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试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 下一篇: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辛弃疾 爱国主义 精神 | 2013-01-08 10:03:37【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