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度低,透明度较差
中间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就造成了很多银行不会在财务报表上全面真实反映中间业务情况,而且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很难显示中间业务的质量水平和具体规模。因此使得相关监管部门无法全面获知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加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4.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分散,不易处理察觉
由于中间业务包括了信贷、集资、财会、信用卡、电脑信息和国际金融贸易等多个部门,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因此战线较长,很难有效控制防范风险。
5.中间业务的收入稳定性大
因为对银行的资本占用率较低,使得其信贷业务的经济波动影响也较小。
6.中间业务的高杠杆作
主要是指金融衍生业务所具有的特点,由于高杠杆的作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既存在着大赚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大亏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
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处于弱势地位,尚未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而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经营范围窄、业务品种少、科技化程度低、业务规模小、市场竞争无序、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一)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更是日新月异、应接不暇。中间业务的范围更是涵括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在完善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基础上推出了向高附加值、高风险性的业务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风险的发生,但也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已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模式逐渐向防范风险、增加收入模式转变,但中间业务的创新仍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如只能代理政府发行债券、发放委托款,却不能代理企业发行债券、发放委托款。
表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表
业务品种 2008年 2012年
金额(亿元) 占比(%) 金额(亿元) 占比(%)
结算和清算类 351 24.15 735.9 21.37
代理类 205.97 14.17 471.96 13.71
银行卡类 215.29 14.81 711.42 20.66
担保及承诺类 112.27 7.72 207.42 6.02
信托及托管类 74.57 5.13 192.2 5.58
数据来源:各行2008年-2012年年度报
从表2中了解到,在2012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传统的结算类、代理类、银行卡类业务收入占比55.74%,较之2008年的占比上升了2.61%,特别是银行卡类业务收入占比增长比较明显;其他业务占比则比较少,这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的业务品种,而科技化程度较高的业务却很少,这反映出我国中间业务层次性较低的现实情况。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盈利能力低,专业经验少,竞争激烈等问题的出现。而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类业务的依赖性小,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二)业务规模比较
依据2012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的业务规模情况,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量占银行自有资产比重在2008年至2012年间,从原来的88%上升到139%,其中最大的七家银行中间业务量比贷款高出一倍多。花旗、美洲等五大美国银行集团在08年的中间业务活动资金总额超过2.2万亿美元,但是这几家银行的同期负债资产总量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额将近450亿美元,3年来的中间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要比年平均资产总额9%以及资本总额21.6%的增速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完善发展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呈现诸多新亮点。以工商银行为例,据《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年度报告》指出:2012年工商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178.28亿,较比上年增长15,2%,占营业收入的77.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60.64亿,比上年增长4.4%,占营业收入的22.2%,由此可看出工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呈现增长的趋势。从报告中反映出工商银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自助研发推出多项新产品,金融产品总数达到4163个,其中以银行卡、品牌类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养老金等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银行卡业务收入增长较上年36.1%,投资银行收入则增长36.1%,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完善,效果显著。结算与现金管理、私人银行业务、贵金属业务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从以上报告为例可以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在逐步增加,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业务收入比较
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2015(三)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