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资料范文
|
修改降重
|
职称资料
|
合作期刊
|
资料下载
|
计算机资料
|
外文翻译
|
免费资料
|
原创资料
|
开题报告资料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教育资料网
->
开题报告
->
资料开题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与健康人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与健康人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与健康人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加入到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行列之中。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城市人一般不愿从事的工作,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他们从未真正走入城市,一直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以城市边缘群体的身份生活和工作着,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限制,一般只能从事高强度劳动和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在远离亲人的城市中苦苦挣扎着,生活和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缺乏良好支持系统的环境中,农民工不免会由于长期的精神困扰而引发心理危机。
年轻的新生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制度安排的惯性,他们大多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处境。而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又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和权利意识,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反差和不适应,进而做出失范行为。这些状况不仅会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并寻找针对性措施对他们进行相应心理疏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
此研究力求通过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负面心理,并探析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从而寻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措施,进一步地培养其健康人格,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1.3 研究的意义
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包含两方面基本的特征,一方面是丰富理论成果,起到更好地指导社会成员进行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直接服务于实践,起到创造一定物质价值的作用。此研究的意义便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上。
(1)理论上,此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对文献相同方面的整合以及不同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着力于进一步完善研究体系,并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丰富理论体系:①本选题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失调的原因时,将引入并很好地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而更加清晰地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这在一般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同时这也将为我们深层次地挖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打下理论根基并指明研究方向。②本选题考虑到了研究的完整性问题,将在严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逻辑的同时,注意把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影响分析纳入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一般研究中不会涉及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失调的危害分析,它一般会另辟一个体系,例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这样通过全局考虑,一方面能更加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也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整体了解,从而丰富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学术园地,为该领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实践上,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自我疏导并激发自身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相关策略预防和规避负面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②为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合理适当的行政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适应和融入社会。③为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借鉴,使企业在维护和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取得利润的稳步提升,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④对于抵制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个潜在来源,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能够更好地预防他们的失范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研究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当今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带着双重身份走入城市的:他们是农民户口,却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正是这一特殊性使他们成为现代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的讨论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焦点。有人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标准作为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依据;有人则以时间年限为依据。2001年王春光首先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2003年将其修正为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明显的差别;二是将其区别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不是在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据目前学术界的前沿观点,是将以上两种概念结合在一起,“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为过渡带),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2.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基本的含义是指农民进城后的转变及对城市的认同、适应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适应应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基本的应该是经济方面,其次是社会方面,第三是心理文化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经济水平趋于稳定提高,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合理调节心理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完成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许传新(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孙秀娟(2007)认为农民工向上流动的空间长期处于压缩状态的原因有社会结构、政策和制度等。政府应将工作放在着手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并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和心态,使他们获得向上流动的空间。王春光(2010)从社会学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之间的张力;对城市化的向往与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间的张力。这些张力若得不到及时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受阻于“半城市”的状态。他提出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一个机遇公平机会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2.3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内心感受及城市适应心理的研究
部分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康来云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内心感受主要是:第一,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第二,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第三,孤独和受挫心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和用工壁垒,使得农民工尽管身在城市,却没有改变其农民身份。正是由于这种农民身份,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里人在就业、生活、保障、报酬、福利待遇、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让其产生自卑心理。新生代农民工来城里打工是有很大的抱负和目的的,可他们的期望似乎很难实现。他们不满意那种对他们带有歧视性的用人制度、保障制度,但又无力去解决,心理感到很不平衡和委屈。面对前途飘渺的境遇,他们不免会感到焦虑。而且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远离亲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朱力在研究中也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心理有以下几种:第一,对城市的快生活节奏、强烈的时间观念感到不自由,有受约束的感觉。第二,对于城市人的业缘关系、淡漠的情感感到不适应,认为城里人功利性太强、太势利,不重人际感情。第三,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在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复杂,新事物繁多,在农村中的传统的知识与规则已经无法指导他们的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被迫学习种种城市社会的行为准则,学会了各种抉择,尽管他们学习这些规则是出于无奈。
评价及创新:除上述的研究外,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民工的流动与社会地位变化、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受教育情况等方面。大多数学者比较关注在现实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权益维护,而对这个群体自身存在的内部心理结构缺少更深更细的研究,即对农民个体的精神层面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不少学者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一方面,有些研究对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清晰的区分和界定,忽视了农民工随时代发展的成长和变化,不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的研究面虽广,内容和深度却略显粗略。本课题研究将在四个方面予以完善:①清楚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进行界定,使其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②归纳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为分析他们独特的负面心理奠定基础。③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失调的理论解释,从而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打下根基。④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危害分析,在完善研究体系的同时也更加突出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总之,本课题研究是试图站在一个整合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以及疏导策略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因为研究主体界定范围较大,调查受到一定空间限制,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对搜查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总结各方面观点,并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对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论文框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表现
自卑心理
悲观情绪
积怨情绪
缺乏安全感
孤独心理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一)角色心理理论
(二)文化适应压力理论
(三)社会边缘化理论
(四)参照群体理论
(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二)对家庭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五、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及健康人格培养
(一)个人方面
(二)政府方面
(三)社会方面
5. 参考文献
【1】姜淑梅.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4).
【2】王亚丽.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3】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09,11(4).
【4】 王文松.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5).
【5】董必龙.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之路[J].2010(12).
【6】都兴芳.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J].政工研究动态,2007(10):42.
【7】何春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三大弊端将制定新户籍法[N].中国青年报, 2005(2).
【8】赵敏.农民工心理问题解析[J].昌古学院学报,2008(3).
【9】康来云.农民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J].精神文明导刊,2008(5):22-23.
【10】张桂琳.理性与传统:谁是权利的基础——伯克政治哲学解读,政治学研究,2002(2).
【11】刘闻佳.由富士康事件透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及对策[J].社会学理论,2010(24).
【12】詹劲基.流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8,
14(1):158-160.
【13】杨海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保障工作[J].佳木斯教 育学院学报,2010(4).
【14】吴朝美,邓玉竹.论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管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5】郭鹏飞.进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9.
【16】刘亚敏.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及疏导策略[J].农业经济,2009.
【17】潘东宁,韦乡缝.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J].社科论坛,2008.
【18】白云.城市农民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7(6).
【19】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0】农民工用职业技能武装自己——解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N].农民日报,2003(8).
【21】陈柯柯.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透视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07, 21(5).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与健康人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由
教育资料网
(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相关资料
上一篇
: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优化..
下一篇
:
基于KPCA-LSSVM的氧化铝粉流量软..
推荐资料
本专业最新资料
Tags:
新生代
农民工
心理
疏导
健康
人格
培养
开题
报告
2018-12-05 20:52:11【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